膽識和韌性:Smith & Wollensky 行政總主廚吳小芳
作者 Atomy

在台灣牛排餐廳耕耘多年,拿過 5 次米其林一星,去年吳小芳轉身加入海外牛排品牌 Smith & Wollensky。在 47 樓的餐廳裡,她能看得更遠了。

如果要說成功有什麼規則,先天具備優勢條件、早一步培養專業能力,都是容易想到的答案。但吳小芳沒有以上機會,她入行比人晚,大學畢業後才到美國烹飪學院學廚藝,30 歲正式成為廚師。若是餐飲科系出身的廚師,這時候已經在業界工作快 10 年了。

然而,她在男女比例懸殊的廚房一路向上,成為帶領廚房團隊的主廚。後來還踏上米其林的頒獎台,接過一星獎牌。

「我覺得 30 歲再開始這一條路也沒不好,至少你會比較珍惜時間。」雖然轉換跑道等於歸零,重新來過,但這也成為吳小芳的動力——起步比別人慢,就要比別人認真。「我真的知道我需要什麼才去讀書,然後我也覺得,我為自己做了一件很努力的事情。」

美國烹飪學院的系統性教學,為她建構起廚藝的基礎。畢業後,她回到台灣,也曾遠赴上海工作。後來進入國賓飯店 A Cut,她在這裡認識「牛排教父」鄧有癸,成為他牛排帝國的左右手。

去年,她離開投身十多年的教父體系,成為美式牛排餐廳 Smith & Wollensky 的行政總主廚。這是她給自己的新課題。

在台灣牛排西餐廳深耕多年後,吳小芳在 2023 年加入美式牛排餐廳 Smith & Wollensky。

挑戰來客數更多、營業額更高的餐廳管理

1977 年,Smith & Wollensky 在紐約曼哈頓街角誕生。餐廳以乾式熟成牛排聞名,是股神巴菲特慈善午餐的指定地點。「我們是一個具有永恆魅力的美國品牌,我們以美國牛排館而感到自豪。」官網寫道。

台北 Smith & Wollensky 是亞洲唯一分店。從微風南山 47 樓俯瞰信義區,台北 101 大樓就在窗外。由美國蛇河農場獨家培育的牛肉,會在餐廳專屬的乾式熟成室放置 28 天以上,待風味達到巔峰,再手工分切成一塊塊牛排。

「我們餐廳大概是全台北市賣最多帶骨熟成牛排的地方。」吳小芳說。帶骨牛排在修清和切割時,一不小心就會出現很大的偏差。來到 Smith & Wollensky 後,她從餐廳長久累積的數據裡找出改善方法,降低偏差率,她笑稱這是自己的新功課。而她的另一項新功課,是管理。

起初,她在學校學習知識,接著從工作中鍛鍊技術。工作數十年後,現在的她要拓展管理的視野。「我想要看一下大單位到底要怎麼運作:一樣的供餐時間,為什麼人家可以做這麼多來客數?為什麼可以賺這麼多的營業額?我想回歸到管理面去思考。」

進入國際品牌、管理一家規模更大的餐廳,是吳小芳加入 Smith & Wollensky 的原因。

維持美式品牌精神,讓台灣客人滿意

雖說 Smith & Wollensky 有巴菲特加持,自帶話題熱度。但美式牛排大口吃肉的豪邁風格,與台灣人對頂級牛排餐廳的印象有段不小的落差。

台灣常見牛排餐廳有如日式與法式的綜合體,有擺盤及調味都精緻的前菜,以及鐵板煎烤的牛排。美國 Smith & Wollensky 前菜是煎培根、蟹餅及各種塔塔,菜色大而化之;牛排則直接送進烤箱,烤過一次就出餐。

Smith & Wollensky 有不容更動的經典料理,同時也開放 15% 的菜色讓台北店自行發揮。如何維持品牌精神,又滿足台灣消費者對牛排餐廳的期待,這是吳小芳得以發揮之處。

台灣人嗜吃海鮮,對亞洲風味接受度也高。結合兩者,她設計出「炙燒青甘 辣味噌胡麻醬」。青甘體肥脂豐,是台灣海域常見的魚種。她將青甘炙燒後切片,擺上酸甜的香吉士果肉及滑潤的炙燒酪梨球,再以辣味噌胡麻醬提味,是道適合春季的清爽海鮮料理。

青干的鮮腴結合辣味噌胡麻醬的豐富滋味,這是吳小芳針對台灣食客喜好設計的前菜。

至於客人最期待的牛排,她處理的方法比國外細心,將肉反覆炙烤及休息,使熱度滲透進內部,保留較多肉汁。「我們要因地制宜,如果在台灣用國外那招,你每天都在接客訴。」她笑著說。

熟成也有不同玩法。因台灣人對威士忌的喜愛,「威士忌熟成帶骨紐約客」從隱藏菜色躍上常態菜單。吳小芳將牛排浸置在威士忌裡,使酒香滲入肉中。再用高溫烤出外酥內嫩的質地,加上威士忌的繁複香氣結合牛肉的甜味,讓最能代表美式風格的紐約客魅力加倍。

「威士忌熟成帶骨紐約客」結合台灣人喜愛的威士忌,與美國最受歡迎的紐約客部位。

不要相信膽小的牛排廚師

牛排只有一樣主要食材,烹調手法不出煎或烤,吳小芳仍覺得它大有學問。即使來自同一家牧場,每條肉的味道常會不一樣。「很多人會忘記牛肉是農產品,不是規格化的東西。」對她來說,試吃每塊牛肉的味道是必須,也是一件有趣的事。

另一件有趣的事是烤牛排。每塊肉的厚薄和紋理都不盡相同,需要廚師打開五感,感受它的熟度變化。對她而言,烤牛排有如自我修煉。

「廚房有很多工作需要大家互相合作,可是唯獨烤牛排這件事,就是一個自己跟自己挑戰、自己跟自己對話的事情。」牛排要放在烤台的裡面、旁邊還是外面?烤台要調高還是調低,要離上下火多少距離?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,接受各種解題方法,只要結果是完美熟度。

「烤牛肉的那個人如果很沒膽,他烤出來的牛肉皮會不夠香。」吳曉芳接著說了個像是廚房人類觀察的結論:「因為他會很怕用火。」

每塊牛排的肉質和味道都不同,需要廚師細心觀察熟度變化。

廚房不分性別,韌性才能走得更長遠

在大眾文化裡,烹飪牛排、吃牛排往往被視為男子氣概的象徵。而吳小芳在牛排廚房工作數十載,經手過無數客牛排。可以說,膽識是不分性別的。

經歷過女廚師屈指可數的年代,她認為現在的廚房更看重工作態度和人格特質,而非性別。即使女性體力容易隨著年齡下滑,仍可靠運動補強。「其實女孩子可能還比男孩子更適合這個產業,因為它需要很多的韌性。」她說。

她以開發新菜為例,光要做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就得試好幾次。好不容易做出來了,還要經過餐廳老闆認可,打掉重來的狀況所在多有。絞盡腦汁想出新菜,被駁回;再做另一道新的,又被駁回——這個磨人心智的循環,是研發主廚的日常。「你要感受得到成就感,可是又不能太有虛榮心。」在每次挫折後沉住氣修正,再回來面對挑戰,吳小芳認為這樣的韌性才能帶廚師走得更遠。

邁入 5 週年的 Smith & Wollensky 台北店,已通過海外品牌在地化的考驗。新上任的吳小芳,要接下開枝散葉的任務——今年開出台中店,並讓台灣成為亞洲的訓練中心,培訓未來東京及馬尼拉店的廚師。

嚷嚷著想退休了,卻轉身投入更大規模的挑戰。她給自己的新課題,預計也會用韌性回答。

文章段落

撰稿 Atomy
責任編輯 Hsiang
攝影 邵耀緯
首圖 邵耀緯
推薦文章
SEE ALSO
EXPLORE ALLarrow-right-whi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