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 年全球首面號稱酒界奧斯卡 IWSC 康普茶金牌獎落台灣,陳宥希是如何以發酵讓台灣茶展現極致風味魅力?
從自釀梅酒一頭栽進發酵世界後,卻意外地被康普茶(Kombucha)複雜多元而不受限制的宏大世界觀給吸引。茗茗茶香檳創辦人陳宥希於 2020 年品牌創辦之初,就與台灣各個果農與茶農合作,以永續精品康普茶的概念,推出了數十款獨具台灣風土識別性的作品。
但對發酵的熱情和興趣要能轉換成可持續的事業得要過人的決心,才能跨越創業時的第一道坎。曾蹲點高雄旗津做社區營造,在非營利組織中倡議環境議題與地方創生;也曾進入外商協助企業落實 SDGs 永續議題,陳宥希在職涯上半場累積的經歷,看似與飲食和發酵毫無關聯,卻機緣似地如祝福般在創業路上推了她一把。
從對土地的關愛,長出對於風土的理解
「超過 10 年的時間,我都在尋找能夠以接近『社會企業』理念來創業的題材,而具備天然與健康概念,且能夠大量運用台灣地方物產的康普茶,似乎就是我尋找已久,能夠與土地和自然永續產生連結的主題。我也透過以往深耕地方時所牽起的緣分,順利找到能夠配合的生產者,讓產品能與產地實際建立連結,創造出無論對環境或是農人,甚至是對品牌健康良善的合作循環。」
茗茗茶香檳創辦人陳宥希。
永續等同於茗茗茶香檳的 DNA,是陳宥希在為品牌做任何選擇的前提。口號也非淪為空話,陳宥希除了全部使用有機食材,在對的時令與農民收購 A 等特級果外,環保減碳上,茗茗茶香檳也鼓勵消費者回送喝過的空瓶重複洗淨利用,陳宥希笑說 6 個空瓶便能兌換一瓶新的茶香檳,幾乎是全台灣最高的回收獎勵,相較直接買新的玻璃瓶,送回工廠洗淨更要花上 4 倍的成本處理,但玻璃直接循環能達成的減碳效益最高,將近 90%。
在瓶身上,茗茗茶香檳也特意減少塑膠標籤的面積,要用最少的空間就達到法定的標示效果,「不要小看每一個舉動,光是標籤的設計,我們就減少了 70% 的塑料浪費。」陳宥希坦言這是她對社會環境負責任的方式,讓每一個環節都僅守著「永續」的概念去操作。
與茶農合作也是。茗茗茶香檳不只是公平收購,更是以幾乎接近市場價格的進價和農民合作。「許多協助我們的農民都是小規模地在栽種有機作物,更需要大家的支持讓他們對土地的理念能持續下去。」陳宥希說這些小農都是過往投身土地運動時認識的,「以前在產地都會不小心買太多,真的很愛、很支持他們。」她笑著說。
也因為深愛,身邊自然而然地蒐集了台灣眾多好食材,陳宥希坦言家中的食材櫃是她靈感的來源,無形中幫助她建構出風味的連結,誕生出許多令人意料之外的香檳茶口味——島嶼彩虹、台灣藍莓、白玉玉荷包⋯⋯除了讓水果入茶,陳宥希也以玫瑰、桂圓,以及少為人知的馬祖洛神花,結合中醫當中美顏與養氣的概念,創造出受消費者高度喜愛的「養氣玫瑰」。
「養氣玫瑰」深受女性消費者喜愛。
陳宥希強調她所製作的是真正天然發酵的康普茶,刻意減少干預,讓肉眼看不見的茶菌,用其生命力為風味指向,讓來自台灣土地上的食材,在瓶中隨時間延展其滋味,而綿密細緻的氣泡也在過程中孕育而生,不僅糖度不高,還帶有清新的微酸感,無論單喝或搭餐都非常適合。
康普茶發酵得仰賴紅茶菌(Scoby),陳宥希當年從美國引進,如今已在台灣培養超過 200 代以上。
第一瓶問鼎 IWSC 世界金牌的康普茶
2024 年,陳宥希帶著「桶陳康普」和「養氣玫瑰」兩款作品,在擁有酒界奧斯卡之稱的國際葡萄酒及烈酒大賽(IWSC),於低酒精與無酒精領域中(Low & No Alcohol)分別拿下金牌獎與銅牌獎,除了是台灣首面金牌外,更是 5 屆賽事間,對於康普茶首次的金牌肯定。
以威士忌桶陳工藝發酵釀製的桶陳康普,選用連續五屆榮獲「有機茶王」殊榮的宜蘭手採蜜香紅茶製成茶湯,並於全新法國橡木桶中熟成 1,000 小時。在長時間的浸桶下,口感上具有濃郁焦糖和堅果韻味,但卻不感到厚重,搭配紅肉或白肉、澱粉類及起司類料理更能提升美味,及平衡油脂在口中的膩感,作為無酒精的餐後收尾甜酒亦相當適合。
「桶陳康普擁有絕佳的蘋果香氣,與柔和的酸香完美融合,並輕柔地交織著道地的橡木氣息,其餘韻悠長,帶來真正滿足的回味。」陳宥希興奮地分享著賽後評語,評審以 Authentic(道地的)形容當中的橡木桶風味,「那一刻彷彿所有的努力都被好好看見了。」陳宥希說。
榮獲 IWSC 金牌獎的「桶陳康普」。
喜憂參半的自由,康普茶的下一個十年?
相較歐美市場,儘管台灣在康普茶的推廣上遲步了十年以上,但如今也逐漸適應了在地消費者的口味,各大廠或獨立品牌紛紛為市場帶來了百花齊放的產品線:加糖或無糖、活菌或殺菌、瓶中自然發泡或後打碳酸起泡——甚至樓下超商就能以銅板價買得一瓶罐裝康普茶。
「這是喜悅也是憂慮。」
陳宥希直言紛雜的產品體系讓台灣消費者難以分辨,大眾對於康普茶的定義遊走在模糊的邊界,「因為大家沒喝過啊!很難有機會認識到『天然發酵』下的康普茶風味。有時我們反而會被拿去與工業化製程下的產品做比較,討論到底什麼才是康普茶的『定義』,在規格根本不同的前提下,很容易產生溝通的誤區。」
陳宥希再舉咖啡為例,提到精品咖啡的飲用習慣與對風味的認知,台灣也是走了好幾十年才到今天這一步,同樣的,在下一個十年,一定還會有更多的康普茶產品誕生在市場上,且逐步建立起如同咖啡般更細膩的分級與更完整的生態系,,這也是溝通的過程。
能夠以台灣在地豐富的茶葉與水果創作,誕生出無限風味的可能性,陳宥希還是很樂觀看待康普茶在台灣的潛力,她將自己深深扎根於這片土地,再從土地釀出一份對身體、對環境的善意,讓一瓶康普茶,也能成為帶動正向循環的螺絲。
「在康普茶的世界裡,我由衷地感受到存在其中無限的自由。」她堅定地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