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南庄橙:建立風味的共同語言,轉譯成多元食品應用
作者 Lei

些微的酸、清新的甜、優雅的苦味⋯⋯這些描述南庄橙風味的字詞,該如何以加工實作轉譯?

一趟產地探訪,帶我們深入南庄橙原鄉,習得它的前世。幾日後,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(簡稱林業保育署)新竹分署與名廚 MINGCHU 邀集官、產、學三方深具柑橘專業及應用知識的專家,結合國際果醬裁判長、廚師、烘焙師、調飲師等專精「風味設計」的餐飲創作者,以交流會的形式,共譜南庄橙在加工應用層面上的發展性。

傳統智慧再延續 創造力即是新的文化影響力

在國內外各界職人眼中,南庄橙的今生,將有什麼樣的潛能?在圓桌交流首場〈找回賽夏長老口中的嘎達釉:漫談南庄橙保育與傳承〉,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首先引用「世界生物多樣性公約」第一條為活動揭幕:「為保育生物之多樣性,遺傳資源應以永續方式維護,所產生的惠益也應以公平、合理之方式分享。」

基於此信念,由林業保育署領航,協同國立台灣大學、中興大學、宜蘭大學、林業試驗所、交通部觀光局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、苗栗縣政府、南庄鄉公所、賽夏部落各方之力,以部落為起點,展開物種復育、栽植及後續產業發展。

此外,他另分享《神聖生態學》一書的核心論述,重申傳統智慧及生態知識與當代文化價值共融的重要性,除了尊重及保留,也須積極開發物產經濟應用的可能性,盼自產地萌芽、壯大,進而拓展至國際舞台。

林試所所長曾彥學後以「有賽夏族的地方才有南庄橙」呼應,簡述南庄橙的「返家史」。2017 年受彼時為林務局的林業保育署所託,盤點全台具景觀及園藝應用性的原生植物,在 106 種建議植物中,驚喜尋得台灣獨有、且僅有賽夏傳統領域才可見其蹤跡的南庄橙。這個發現,不僅是物種「回鄉」的契機,還是重現賽夏文化、進而促成當地生計發展的佳音。

〈找回賽夏長老口中的嘎達釉:漫談南庄橙保育與傳承〉引領聽眾了解南庄橙的歷史及文化地位。

心繫南庄橙存續議題多年的作家蕭秀琴,同時也是牽起南庄橙與柯亞果醬緣分的「介紹人」,她以賽夏族運用傳統竹藤編技藝製作南庄橙花型胸花為例,提出物件「被創作」及「被應用」的重要性,唯有以創作者的視角思考發展性,文化才有被記錄、根植於生活的可能。

面對「南庄橙回家」集結各界力量的龐大動員,賽夏族長老根誌優表示心中最多的是感謝。2018 年和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締約夥伴關係、實踐「山林共管」後,除了與自小賴以維生的山林建立更親密的關係,見證生態及物種復振,更讓森林蜜、椴木香菇等林下經濟產品得以被市場認識。對於南庄橙的未來,他充滿期待。

風味「視覺化」,建立共同語言

進入南庄橙如何應用的討論前,具國際酒飲、咖啡賽裁判等「感官評鑑師」身份的童郁嘉(Chacha),提出應著眼於找出「風味的共同語言」。她認為單純使用主觀意識形容風味,易與他人的實際感受產生落差。在她的經驗中,最能具象化的方式,即是透過顏色及酸、苦、甜度的線型圖,亦可做為校正基礎的數值判定。

她以檸檬、椪柑和南庄橙對照:檸檬的色彩量表多以明亮淡色,為青、黃兩色構成,用以表示酸度明亮、直接、入口刺激且充滿上揚動感的風味節奏。椪柑則由夕陽般的橘黃漸層呈現,酸值相對溫和,濃厚的橘子味中帶有一絲清甜。

童郁嘉將檸檬、椪柑和南庄橙的滋味化為色彩,藉由對照定義南庄橙的風味語言。圖片提供:MINGCHU

而南庄橙化作色彩後,若單以酸度對照,它與檸檬所代表的青色重合性較高。當連結甜與苦的成分,並且加入鼻腔混合的風味物質後,墨綠、深棕等深沉色彩顯現,藉以展現在強烈酸香之後那一抹微苦,並帶有木質調的尾韻。

東海大學邱致穎副教授接著從食品科學的觀點呼應。一般製作產品時調整酸度常用調味劑有檸檬酸、蘋果酸及琥珀酸,雖然今天沒有實驗前先進行假設推論,以童郁嘉說明的結果來說,同樣帶刺激感的南庄橙,可能與檸檬源於同一種類型的原料物質,所以在不同種的食物原料會有相同成分,這需待日後透過科學化分析尋得來源,便能針對此類特性,再給出之後作為相對應食品原料加工的最佳處理方式。

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副教授林書妍,則分享她在南庄橙皮及機能性成分上的研究成果,將南庄橙和台灣的柳橙、臍橙及苦味特徵相近的葡萄柚等台灣常見柑橘相比,透過氣味特徵的表述與機能性成分的組成,探究出它的身世與風味。

遊走於風味劇本中,堪稱果醬奧斯卡最佳演員

有別於邏輯性的科學分析,果醬創作者柯亞與南庄橙相遇之時,憑藉的是她與柑橘交手多年所建立的資料庫。她羅列出果皮、果肉、果汁、白膜給予的不同風味,再用未經過多詮釋、最基礎的糖漬加工,熟悉南庄橙受熱後的「個性」。

柯亞製作柑橘果醬的經驗豐富,以此建立起南庄橙的應用心法。

主張甜度及榨汁率都要高、皮薄才是好的台灣柑橘鮮食市場,南庄橙乍看是一個背道而馳的「小眾」。然而,在柯亞的觀點中,南庄橙些微的酸感反倒更適合糖漬處理。相較其他甜度過高的柑橘家族成員,南庄橙加工後留存的酸度更顯美妙。她口中「優雅的苦味」,在酸與甜的交互作用下成為一種介質,共組出絕佳的平衡。而它的果皮厚實量多,無論做糖漬、鹽漬、甚或是醋漬,能有多元的變化性。

柯亞以南庄橙發想,製作出保留原始特性的「純粹南庄橙」,以及融合賽夏自產森林蜜、透過相同產地以建立鮮明識別的「蜂蜜南庄橙」。另一款摻入馬奧(賽夏語「山胡椒」之意,同泰雅族語「馬告」)及威士忌的作品,風格大膽卻也讓人驚艷,酒香在風格突出的南庄橙及馬奧間,成為巧妙的橋樑。3 款果醬各有擁護者,而主角南庄橙好似一名收放自如的演員,面對不同劇本,都能游刃有餘地演繹。

柯亞以南庄橙製作的果醬,在世界柑橘果醬大賽屢獲佳績。圖片提供:MINGCHU

屬於台灣的味道,自帶香料的橘子

自英國遠道而來、身為世界柑橘類果醬大賽裁判長的 Dan Lepard,笑言自己一開始以為全世界大約僅有 6 種柑橘。直到實際參與賽事,從一年收到 30 罐參賽果醬的規模,逐漸發展為 3,000 罐的盛況,這才驚覺每一個國家、每一個或大或小的柑橘產地,都可能用一個品種、一罐果醬代表自己。

英式果醬與其飲食文化密不可分,為因應不同需求,制定出果皮粗細的嚴謹規格與使用方式。日式果醬追求如同新鮮果實的色澤,為了盡可能地保持顏色,不依循傳統果醬加工流程,改採將果皮及果汁充分加熱後才加入糖的方式。台灣的柑橘果醬風味之於 Dan,是一種「勇於冒險的果醬」,由於和早餐文化沒有連結,因而可做更自由、更有創意的嘗試。

面對龐大的柑橘資訊量,對 Dan 而言,每次評審更像一個學習的過程。南庄橙的加入,也讓所有評審都上了一課。「當它第一次出現在比賽現場時,我們需要確保每一位評審都品嚐過、都能記住這個味道。」

Dan 形容台灣的柑橘果醬是種「勇於冒險的果醬」,因無餐飲文化的包袱,可做出更自由的嘗試。

與會嘉賓中,法朋烘焙甜點坊主廚李依錫另以「自帶香料的橘子」形容南庄橙,認為不只是果醬,南庄橙無論入菜或製成各式加工品,都將大有可為。

產品精品化,用南庄橙說台灣的故事

食材達人徐仲則提出南庄橙結合調飲的可能,藉由國際市場已然熟悉的咖啡或酒為溝通橋樑,進而建立共通標準,讓有加工必要的南庄橙走向精品化的道路。

政策上除了連貫性,也仰賴好的企劃與執行力。如同發跡自英國遙遠小鎮的世界柑橘類果醬大賽,除了串連大型百貨業者如 Fortnum & Mason,亦結合周邊旅遊業者,將一年一度的果醬盛事,延伸為更具長久經濟效益的「朝聖行程」。南庄橙復育之路的終點,不只是復甦部落文化與經濟,而是一個足以代表台灣向國際發聲的故事。

交流會末,眾人最關心的議題,無非是南庄橙的產能,林業保育署回應,第一批栽植於部落的苗木已進入生理成熟期,有望於今年底進入量產階段,南庄橙闊別已久的「見面會」指日可待。

文章段落

專題統籌 MINGCHU
撰稿 Lei
責任編輯 Atomy
攝影 Elaine Huang
首圖 Elaine Huang
圖片提供 MINGCHU
推薦文章
SEE ALSO
EXPLORE ALLarrow-right-whi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