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理解西餐,對製作高級中餐是有助益的。
位於台北政經核心地帶衡陽路的大三元酒樓,創立於 1970 年,今年已經邁入第 55 個年頭,師承名門廚藝,曾多年獲得米其林一星、500 盤的肯定,走過半世紀,見證了台北粵菜中餐的風華絕代與變遷,是台北不可忽視的餐飲風景。
港式酒樓的傳承與變遷
衡陽路在日治時期,有「台北銀座」的稱號,大三元斜對面即是日治時期唯一擁有電梯的菊元百貨公司,附近是戰後改為合作金庫的台北信用組合;時空轉換至國民政府時期,這個街區依然透露著舊日繁華的光彩。大三元的經營者吳家,原本是地主自建大樓出租,是餐廳的房東,後來在開店前接手經營,大三元董事長吳東璿的祖母向香港鵝頸的大三元酒樓重金聘請 6 位師傅——正副主廚、燒臘師傅、港點師傅回台,打造創始團隊。

大三元華美的包廂空間。圖片提供:大三元。
在香港,茶樓跟酒樓的用餐需求區分比較明顯,一開始的台北大三元保留了粵菜餐飲各種迷人元素——早上有推車的早茶港點,中午晚上有可以吃到鑊氣與老菜的宴席料理。時至今日,推車逐漸消失在港台的茶樓,現在的大三元改以酒樓宴席菜為主。
「以前的大三元,入口進來就是大水族缸,裡頭游水海鮮,最新鮮的野生活海產,魚蝦貝類,新鮮度是賣點。」吳東璿描述他幼時大三元場景,彼時的菜單都有會完整一頁「生猛海鮮」,每道魚鮮價格都是秤重的「時價」。餐廳中備有各色乾貨,滿足人們宴客大菜的需求。
比如在 90 年代股市高點時,鄰近金融中心的大三元,成了人們慶祝股市賺錢的代表性高級粵菜餐廳,「那時候一個中午可以賣幾百份魚翅。」富裕的人們來到大三元,透過享受美食和高級食材,跟朋友分享快樂,傳達過得滋潤有餘裕的生活情調。大三元的後廚,日與夜為了貴客們泡發魚翅鮑參。在吳東璿的眼裡,那可是難以再復返的往日——彼時的食材,現在難再得,或者因為環保意識的抬頭,野生變成保育類,(如蘇眉魚),餐廳是不可能再用了。也有年輕一點的客人對料理的喜好改變,餐廳如何因應客人的喜好調整,成了經營者的挑戰。
當代中餐的「高級感」只有食材是不夠的,有西餐經驗是加分
「過去,菜色的高級感主要來自珍稀食材。現在客人想要的高級感,是經過 Fine dining 洗禮後的細節堆疊。」
早期粵菜餐廳的高級,就是最少見、最大的乾貨,最生鮮的食材,活龍蝦、響螺、老鼠斑等缺一不可。現在的消費者對於高級料理的感受,是擺盤、師傅堆疊風味的手法、餐廳的氛圍等元素的加總。不只要食材好、手藝好,用餐的環境和方式也要精緻才好。
「曾經有一段時間中菜西吃很流行,」吳東璿分享,「但不是把大菜出成個人小份,就可以叫高級。」

大三元董事長吳東璿身為餐廳第三代接班人,見證台北 50 年來粵菜變遷。
中菜熱炒講究新鮮、熱、快;要小份又要好吃,對中菜師傅是很不容易的事情。但吳東璿不諱言,廚房師傅若碰過西餐,中西調整後可以做出很符合消費者想像的菜色。
從大三元第一代的香港師傅到現在的廚師,以輩份來說,差不多已經來到第五代,以現在的餐飲業狀況來說,缺工當然是一個問題,但看在自小接觸粵菜老師傅的吳東璿眼裏,他心目中的好廚師,不應只把自己視作工匠,熱情與追求會讓菜更好,「職人精神是很重要的。」
脆皮百花雞
燒製粵菜老菜,是大三元的職人精神表現。脆皮百花雞改良自廣州四大酒家「文園酒家」的一道招牌菜「江南百花雞」——雞去骨後保留完整雞皮,皮下填入名為「百花」的手打蝦漿,微煎定型後蒸熟,最後在上面撒上花瓣。江南百花雞被已故香港美食家江獻珠形容為「有雞之名,無雞之實」,說明製作技術之不易。
這道菜在大三元 50 週年時推出,得到好評。過了幾年,大三元將之做了改良,結合粵菜脆皮油淋子雞的技巧,把雞皮做成酥脆的版本,名為「脆皮百花雞」。這個巧思讓老客人真是愛死了,「台灣人最喜歡這種酥脆的對比口感了!」

發揮創意調整的老菜新做,把江南百花雞做成脆皮版本。與時並進的調整還有蔬菜上不使用濃厚的芡汁,更符合現代口味偏好。
金湯活龍蝦
「廚師的湯,唱戲的腔」,每家粵菜酒樓都有自己的高湯配方,高湯的豐盈鮮美,定調了一家餐廳的好味道。大三元注意到國人飲食的改變,傳統加了大量豬腳、雞爪、金華火腿等原料的雞高湯,對於現代消費者來說略顯厚重。於是把上湯改成近年來在香港挺流行的「金湯」,元素只有雞,取其單純鮮甜。
名為「金湯」,是因為香港拿來烹製高湯的原料三黃雞雞油澄黃,可以得金湯。台灣沒有三黃雞,大三元著實花費心力尋找合適雞種,最後使用鹿野黃皮土雞,方成台灣版本金湯。
文火蒸鮮嫩花雕蛋白,顫微微蒸蛋上淋上甘美金湯,搭配鮮龍蝦,喜氣又高貴,盡顯粵菜光華。

黃澄澄的金湯,味道精純,使用精挑細選的黃皮土雞來做。
XO 醬虎斑球
體會粵菜的「炒功」跟「鑊氣」,還有大三元 50 年配方不改的 XO 醬滋味,這道「XO 醬虎斑球」,片下活石班魚肉,爆炒魚片,些微生抽調味,片下的完整魚頭跟魚骨則酥炸上桌。這道菜式在大三元也是數十年老菜,值得一吃。

「XO 醬虎斑球」是大三元供應數十年的老菜。
Riedel 玻璃杯認證餐廳,提供豐富香檳酒單
90 年代股市上萬時期,也是台灣搭餐品飲葡萄酒風潮興起的時間點。根據吳東璿的觀察,傳統上中菜餐廳的備酒以烈酒跟啤酒為主,如高粱、威士忌、紹興黃酒,甚至現在少見的竹葉青,跟冰涼的啤酒是中餐的搭酒選擇;但慢慢地客人開始自帶好的葡萄酒來,「那是有錢人的飲食品味。」當然這些客人之中有非常深入研究葡萄酒的專家,但那時大多會以喝五大堡等知名酒莊的酒款為美,搭配魚翅鮑參,用意讓朋友知道自己「過得很好」。
經過多年,葡萄酒慢慢普及,客人帶酒來搭餐,不一定點那麼貴的菜色了,也可以品嚐葡萄瓊漿,這種品飲習慣也跟西餐在社會上的普及有關。
現在的大三元,是奧地利酒杯之王 Riedel 的認證餐廳,餐廳備有各款 Riedel 酒杯,讓帶酒來的客人可以享受到葡萄酒液在杯內發揮最美的狀態。大三元歡迎客人自帶紅白酒,確保客人的酒興能夠得到滿足。在酒單的設計上,紅白酒設定成 House wine (一般餐酒,通常價格友善),還有兩款台灣地產威石東葡萄酒。酒單著墨重點在香檳,大三元提供十數款小農香檳。
香檳被視為非常適合搭配中餐的酒款,吳東璿娓娓道來:「香檳細膩的氣泡,可以提升鑊氣料理的滋味,讓吃中菜更順。」「某些香檳帶有礦石風味、花果香、甚至是烘烤麵包香氣,這讓重口味的中菜來說,可以完美搭配,互相提升。」
見證台灣粵菜數十年變化,結論還是:好菜要愉快,好酒不能少!
編輯特寫
大三元提供一人套餐,但若能約到 3 人同行,吳東璿很推薦還是點些完整料理來吃,畢竟鑊氣是粵菜體驗裡極為獨到的體驗,單人套餐難以複製。
吳東璿從小就喜歡吃港點,到現在還是很喜歡。不過疫情之後,就算是香港,有些老店也停業了,讓他增加前往大飯店中的粵菜餐廳的用餐機會。比如萬豪金殿在夏季舉辦的「蕈菇宴」,使用 20 幾種當季蕈菇入粵菜烹調,是台灣吃不到的體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