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同時在餐桌上抵達雲南、湖南和台南?東京南三的自由與開放
作者 施清元

由雲南、湖南和台南等三地的菜系作為餐廳主題,是亂湊的嗎?南三主廚水岡孝和讓旅者的觀點在新中華料理的世界發光。

《2024 東京米其林指南》於日前發表名單,當天最大的驚喜,當屬於首次登場即拿下二星、秘魯餐廳 Central 的海外姐妹店 MAZ。而攤開中菜部門榜單,茶禅華一樣保有不動的三星,二星從缺,一星則加上了香港主廚覃志光的吧台式中華餐廳「港式料理 鴻禧」,以及開業即將滿二十年的四川料理店「飄香」。

但沒有看到想念著的那家餐廳的名字。

往下看必比登,沒有,畢竟套餐價格超過。那東京版今年新增的單元「米其林指南入選餐廳」(MICHELIN Guide Selected)呢?以羊肉料理著稱的「O2」、老字號的「赤坂璃宮」,以及幾家曾拿過星的餐廳,很多熟悉的店名入榜,就是獨缺「南方中華料理 南三」。以料理水準來說,以及獨特性來說,是有些意外。

生成於新中華時代的預約困難店

南三誕生於東京中華料理群雄並起的時代,除了老字號的傳承、道地中華的襲來,再加上海歸的年輕主廚,2018 年前後的中菜業界,充滿了話題性,各家美食生活雜誌編輯,樂於企劃一次次的新中華特集,而標榜集結「雲南、湖南、台南」三地飲食特色的南三,也在開幕沒多久,瞬間成為預約困難店,筆者幸運地在開幕首日去用餐後,隔了好一陣子都無法再吃到⋯⋯。

南三當年開幕時,瞬間成為預約困難店。

度過疫情,再次漫步於東京街頭,不禁又想起了那個位在充滿坡道的街區,二樓一角的中菜餐廳,訂位雖然仍沒有很簡單,但比起當時的搶破頭,已經冷靜許多。

主廚水岡孝和,跟許多同世代的廚師一樣,受到電視節目「料理の鉄人」啟蒙,並在專門學校時期,確立對於中華料理的興趣,途經名門「御田町 桃の木」、中國鄉土料理「黑貓夜」的訓練後,到台灣學了一年的中文,並澈底感受夜市文化的雜鬧、活力,也踏上中國本土,進行一趟周遊各省的旅行。

回到東京,在銀座的黑貓夜舉辦了數次以夜市為主題的餐會,總是瞬間滿座,讓水岡主廚覺得,是否能夠更拓展自己的料理世界呢?因而獨立,來到位於四谷的現址。

烹飪環境受限,靈巧應對

三個吧台位,加上 14 個座位,由內場水岡主廚一人,外場一人的體制服務,剛坐下,心頭微微有點不安,畢竟這大概等同於大型商場裡,連鎖中菜館的人力與座位比例。目前為套餐制,一人 8,800 日圓,即使不考慮日幣貶值,在個人獨立店激戰區,仍然算是平實的價格。

南三的廚房裡僅有主廚水岡孝和一人打理所有菜色。

「這附近小料理店很多,很喜歡這附近的環境,但缺點就是,店面通常都不適合(不允許)開大火。」在先前介紹的 series,我們曾聽過類似的限制,金子主廚利用法餐烹調技法,來補足火候,那水岡主廚呢?

他則想到了旅行中所深深被吸引的元素:醬,不管到什麼地方旅行,特別是中國西南到廣東(主廚個人觀點),經常有專屬於當地,融合不同香草、香料,發酵後製成的「醬」,時間與經驗的魔法,填補烹飪熱量的缺口,這也是他用來串接雲南、湖南、台南等三地,成為「南三」的論述脈絡。

水岡主廚以各種香草醬補足烹飪火候的缺口;靈感來自傣族的烤鹿肉佐韭菜薄荷醬。

同時,由於調理空間不大,需要有效率地使用食材,切細碎後拌入發酵類調味料、做成醃漬物儲放,或是燻製後吊掛,這些調理法,不僅是在味覺上的追求,同時也滿足他實務上的需要,即使不開火,也能端出一道道好菜。

「香草中華」、「發酵中華」以及「香料中華」3 個新名詞,隨著南三的開店,慢慢地被認知,水岡主廚也在隔年,以此為主題,與「蓮香」小山内耕也主廚,以及「茶馬燕」中村秀行主廚,共著了關於中國少數民族料理的專書。

題外話,今年賣得最好的中華料理書籍之一,是 X(原 Twitter)上著名的帳號「酒徒 @shutozennin」所著《あたらしい家中華(在家做新風味中華料理)》,標榜不用專門的醬罐,用日本超市的食材,也能做好吃中菜,跟前述三者著作,可說是非常兩極的視點。

旅者的觀點,鄉愁的味覺

如今南三的料理,有七成的食材、菜餚,是事先醃漬好,或是以電子調理器具烹調完成(水煮、油炸鍋、烤箱),前菜拼盤的豐盛程度,不輸給懷石料理的八寸,包括柚子鹽味鰤魚片佐茴香、茄子拌皮蛋醬、香蔥五味醬拌牡蠣、里芋燴金華火腿、紹興醉蝦與醉毛豆、口水安康魚肝,調味力道極足,烹調也恰到好處,有了期待的開場。

前菜拼盤的豐盛程度,不輸給懷石料理的八寸。
中華熟肉拼盤。

緊接著,是從開幕以來,就不變的招牌菜餚:中華シャルキトリー(中華熟肉拼盤),裡頭有維吾爾風肉腸、酥脆大腸蔥卷與燻鴨舌。水岡主廚在書中說:他想做的事情,不是翻譯(配合日本人的口味、進行調和)或輸入(原汁原味地呈現當地味道),而是「編輯」,因為身為外國人,他沒有鄉土愛的包袱,沒有非遵守不可的「道地」,一次次旅行中擷取的靈感,透過他這個日本人的濾鏡,和諧地組裝。

例如在新疆吃到的羊肉腸,他將低溫烹調過的羊肩與豬背脂剁碎,再跟精炒後的洋蔥與茴香,以及台灣米腸概念的糯米,一同塞進豬腸裡;或是在雲南烤魚上,澆上用台南醃鳳梨做的醬汁,酸辣並存。

當我們聽到雲南、湖南、台南放在一起時,難免會有「這也太亂湊了吧」的疑慮時,他則是讓旅遊者的客觀視點發光,並將這樣的自由度、開放性,展現在端出的菜餚裡,令人欣賞的是,在自由的同時,卻也確實找得到,足以撫慰鄉愁的風味。

滾燙熱油伴隨剁椒與細碎辣韭一同淋上蒸白子。

不用明火的菜餚,以巧思展現不同文化圈與飲食習慣的交錯,但還是需要一些明火快炒,讓客人拳拳到肉地,感受個性差異的力道,像是滾燙熱油伴隨剁椒與細碎辣韭一同淋上的蒸白子,或是油脂豐腴的大閘蟹膏炒米麵。整個套餐,還包含波特菇內餡的炸春捲,以及極有份量的烤鹿肉佐韭菜薄荷醬(靈感來自傣族),就口味與份量來說,實在沒有太多可以挑剔之處。

沒有字幕的外語電影

但是南三現在有一個問題,這篇文章中,很多對於食材、口味的介紹,都不是出自水岡主廚,或是外場服務人員之口,而是參考他的著書,或者憑藉我們本來就擁有的飲食經驗,因為他們實在太忙了,外場人員既要準備酒水,還要上菜,能講述菜色的時間,非常有限。

大閘蟹膏炒米麵;南三的外場說菜環節較弱,日本食客彷彿在看沒有字幕的外語電影。

吃了那麽多年中華料理的我們,可能無妨,可如果是日本人,或其他外國人呢?就會寫出在食評網站上看到的文字:一個不知道什麼的魚,加上了一個不知道是什麼的醬。他們像是在看一齣沒有字幕的外語電影,從演員的神情,好像能夠猜出現在是什麼情境,但情緒的核心,沒人說得準,那麼受到的感動以及評價,自然也就會受到影響,以料理的美味程度而言,真的可惜。

並不是希望水岡主廚走回頭路,做翻譯,端出讓日本人更好理解的菜,不是的,而是在人力有限的情形下,或許能夠事先準備一些說明的小紙張,隨菜上桌,透過細節的編輯,幫助食客對於南三料理風味的想像,能穿出迷霧,而看到更豐富的地貌。

文章段落

撰稿 施清元
責任編輯 Hsiang
攝影 施清元
首圖 施清元
推薦文章
SEE ALSO
EXPLORE ALLarrow-right-whi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