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起司的第一堂課:用在地乳源製作特色獨具的乳酪
作者 Mokki

區分手工與再製,學習新鮮與熟成起司的多種可能!

今年可說是台灣的地產起司元年, 乳酪從生產者到末端製造者都動起來,促成更多的交流。台中 Dida 乳酪職人馮淑惠(Brenda)、上下游共同創辦人馮小非,以及資深飲食旅遊記者陳志東,合作推出「台灣起司的第一堂課」講座,讓消費者全方面了解台灣起司的可能。

全球的起司種類超過 1,800 種,不同的氣候、溫度、風土特色與不同的動物乳源,創造出多變的樣貌。這堂課,吸引了起司愛好者、酪農產業鏈的從業人員,以及媒體參與。講者拋出大哉問,試圖建立起台灣乳酪消費市場的基礎知識。第一題便從最基礎的「手工起司」,跟出現在超市跟早餐店的片狀「再製起司」差異開始——了解這點,才能夠知道使用在地乳源製作手工起司的價值。

手工起司跟再製起司的分別

天然的手工起司使用生乳製作,根據乳酪配方添加鹽、乳酸菌(或酸性成分),成分相對單純。若是少鹽分高含水的新鮮起司,成品保存期限相對短,須低溫保存才不會變質。天然手工起司的優點是更能品嚐出乳源差異,以及技術帶來的風味差異。

以生乳為材料,是因為生乳相較市售可直飲的牛乳,最大的差別是有無經過「調整」與「均質」。未經殺菌,因此牛乳液體中乳脂肪可能會凝結。這樣生乳產品,市面上是幾乎看不見的,通常只有酪農場才有。

製作起司最初所需的乳脂肪來自生乳凝結。圖片提供:陳志東

市面常見方形一片一片的起司,或是一包包製造焗烤牽絲效果的乳酪絲,屬於再製起司(Processed cheese),成分包含天然起司的乾酪,但也包含加工乳製品(奶粉或奶油等)、凝固劑(如鹿角菜膠)、防腐劑、讓顏色好看的食用色素著色劑。這樣的製程適用於大量製造,方便食用。

新鮮起司跟熟成起司的分別

Dida 手工乳酪工作坊除了製作新鮮乳酪,如台灣消費者已經比較熟悉的布拉塔(Burrata)和莫札瑞拉(Mozzarella),還有熟成、風乾類型的乳酪,甚至是設定熟成起司為發展主力。Brenda 以自家乳酪為例,說明了乳酪製作上多樣的加工技巧,從新鮮到熟成,可說是一道乳製品的加工光譜,提供新鮮到濃郁的不同風味。

新鮮乳酪從軟到硬,從清爽帶酸到香濃口感

比如一款吹吹風新鮮乳酪(Stracchino),口感又鮮又軟,一整塊像白豆腐,入口綿密芬芳。經短時間風乾過程,新鮮白乳酪外表轉乾,但尚未形成「外皮」(Rind)。風味特點是自然的「酸味」,在台灣是以添加乳酸菌製成,在義大利阿爾卑斯山系的原產地,則是當地乳牛因高運動量,產奶高脂偏酸風味所致。

經短時間風乾過程,吹吹風新鮮乳酪外表轉乾,但尚未形成「外皮」,自然的酸味是風味特點。圖片提供:Dida 手工乳酪工作坊

顏色雪白,同屬新鮮乳酪的「白切達」(White cheddar),則是生乳加入乳酸菌與凝乳酶後,以自身重量脫去大部分的水分與乳清,塑模製成的半硬質起司。這是最適合拿來烘烤牽絲的選項。

除了一塊一塊的乳酪,Brenda 也展示了其他新鮮乳製加工品美味可能:法式酸奶油(Crème fraîch)是生乳中的牛奶跟鮮奶油分離後,把新鮮的鮮奶油加入乳酸菌轉化而成;它比酸奶油(Sour cream)的奶味更濃郁,但質地比奶油乳酪(Cream cheese)清爽,宛如奶味加成的原味優格,可以替代酸奶油跟奶油乳酪運用在料理中。瑞可達起士(Riccota cheese)則是把酸(如檸檬汁)加入加熱的全脂鮮乳中,靜置後自然形成凝乳小碎塊,再過濾掉乳清製成。

用時間展開美味的可能,啤酒洗皮增加風味

起司經過脫去大部分的水分,經過風乾,外面會自然而然形成硬皮。有的起司會用酒擦拭乳酪表面,帶來特殊香氣風味,啤酒、葡萄酒、蒸餾酒、白蘭地或是香料元素都是可以拿來洗皮的元素。Dida 製作的「紅風箏洗皮乳酪」以啤酒多次浸潤擦拭表皮,啤酒中的酵母與牛乳中的乳糖作用,形成紅色外觀,並賦予獨特風味。

有些乳酪熟成的方式會在表面接菌,比如法國的白霉乳酪布里(Brie)或是卡門貝爾(Camembert)。外觀有一層薄薄白黴菌,內裡經過熟成已如奶膏糖心質地,氣味更是難以言喻——法國人形容為「腳臭香」,隨著日漸熟成,奶香之外散發出土地和蘑菇的氣味,對有些人是需要學習的風味。

但要讓氣味厚的熟成乳酪變好好吃,有個秘訣,Brenda 分享:「加上蜂蜜。」

藍乳酪的孔洞是刻意戳洞植入黴菌所致。圖片提供:Jez Timms on Unsplash

加蜂蜜的吃法也很適合藍紋乳酪。藍紋乳酪是在乳酪上撒上青黴菌,不僅如此,還會用針在乳酪塊中戳洞,促進黴菌菌絲深入乳酪中心發展,造就藍紋乳酪裡面的孔洞與藍色斑紋。同屬氣味厚重的熟成乳酪類型,搭配蜂蜜、核桃堅果,是不敗的組合。

羊奶起司跟牛乳起司的差別

講到羊奶起司,綿羊奶跟山羊奶的原料都很重要,並塑造出不同風味。比如,知名的義大利羅馬羊起司 Pecorino 就是用綿羊奶製成。從營養的角度來說,羊奶的脂肪細胞比牛乳小,有更多中鏈脂肪酸,因此對人體來說更容易消化。透過說明這點,希望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嚐試羊乳起司——羊乳經過時間熟成後,變得優雅迷人。Dida 乳酪坊即提供一款熟成 120-180 天的羊乳起司「壞壞小羊熟成起司」,吸引不少死忠客人。

Dida 乳酪提供起司風味輪,品嚐乳酪可以仔細感受起司風味的各種組成。

從以上幾個例子可以知道,要使用在地乳源發展乳酪製作,充滿各種可能。從產地到餐桌,每個環節都是職人可以發揮出特色的機會:選擇乳源、選擇不同時間長度的製程、選擇調味、是否後加工⋯⋯一款生乳經過人類巧手與微生物的合作,就可以變成各式各樣的好吃起司。

而如何系統性地累積對於起司的品嚐品味?在這場名為「台灣起司的第一堂課」系列活動裡,學習品嚐不同種類起司風味時,仿效品味葡萄酒,導入「起司風味輪」,區分自然乳製品多種風味,讓描述風味有所依據。

想要透過品嚐起司來支持台灣的酪農產業,是個很可行的方法,產品可以非常多元,絕非只有鮮乳和優格。而且對於高比例有乳糖不耐症基因的亞洲人來說,「熟成起司在發酵過程中,分解了大多數的乳糖,乳糖不耐症的人也可以食用。」資深旅遊美食記者陳志東分享。

文章段落

撰稿 Mokki
責任編輯 Atomy
攝影 Mokki
首圖 陳志東
圖片提供 Dida 手工乳酪工作坊、Jez Timms on Unsplash、陳志東
推薦文章
SEE ALSO
EXPLORE ALLarrow-right-whi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