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萬斤冬瓜,召集復耕者聯盟的「重磅」產銷計畫
作者 林女

香港復耕者聯盟創辦人葉子盛,以「冬瓜一萬斤」作為訓練農青組織的第一檔企畫,他的信心和視野從哪裡來?

「一萬斤冬瓜(註)是告訴農青,如果把耕田視為事業,一萬斤只是下限。一萬斤很多嗎?1 斗地(7,260 平方呎)種 5 千斤,以前我爸媽管理 15 至 20 斗地,請一個工人幫忙,出幾萬斤冬瓜是等閒。就連一個普通種菜婆婆都能打理 3 至 4 斗地,一個年青人連 3 斗地也處理不到?去賣手機殼啦,何必耕田呢?」

註|香港的一斤約為 605 克。

不太認識葉子盛的人,大多覺得他囂張刻薄,常流傳他是魔鬼教練。了解深了,就知道他是一個直率實幹的人,只要真誠請教,他必慷慨傾囊相授。他的徒弟兼復耕者聯盟成員大 B 和 Rebecca 對他的真性情認識最深。

「子盛是一位很有熱誠的老師,心地很好,只是他那張嘴常令人誤會他心腸壞而已。」

因社會運動而湧入的農青

2012 年,香港的社會運動風起雲湧,令很多年青人渴望投入農業,到由葉子盛創辦的 O-Farm(老農田有機農場)叩門,這位魔鬼教練通通把他們罵走;罵不走的,就領著他們拿起鋤頭開一行田(80x5 呎),開成的便可留下來跟師。

「他們很多都講得很宏大,要什麼復興香港有機農業。」葉子盛再度殘酷地直言:「別把農業看得太浪漫,你最起碼要耐得住勞苦,養得起自己,有一個體面的生活才能持續下去。一個職業農夫每月能賺兩、三萬(港幣)很合理呀,要是只賺得三千元,誰願意入行?你想我也不肯。」

葉子盛(中)組織「復耕者聯盟」。

葉子盛想到如要令香港農業持續地有生命力,就必需有年青人加入,助他們覓農地,讓他們學會經營和管理,於是開展一項先導計畫培訓農青,參考台灣農產產銷班的運作:組一個團隊,傳授農業技術,增大產量,尋找市場,建立品牌,讓較資深的隊員帶領師弟妹學習所有日常運作,包括生產技術、包裝、物流和銷售等。

2018 年他組成「復耕者聯盟」作為產銷培訓班,第一頭炮就是「冬瓜一萬斤」,乍看野心過盛,然誠如他先前所言,一萬斤的產量僅僅是入行的最低門檻。但為何選擇冬瓜作為起點?

冬瓜是剛剛好的入門

「我想選一種蔬菜,能讓新手農夫有能力管理之餘,又能從中學習,同時採用有機種植方法生產一定產量。」

葉子盛緩緩道出他的考量,顯示他的深思熟慮,「種西瓜和蜜瓜難度太高,香港氣候也不合適;青瓜太簡單,種植期太短。冬瓜剛剛好,生長期夠長,讓農夫經驗一次,學習翻土、定植、護根、施肥、壓蔓、修剪、搭瓜棚、上泥和吊瓜等,是很好的入門。冬瓜上手就可以種其他瓜類。香港人夏天都吃冬瓜,容易做宣傳和掀起話題,而且冬瓜夠本土,我種的都是老爸留的在地品種。」

第一年的「冬瓜一萬斤」,葉子盛只想搞一個聲勢浩大、有噱頭的企畫,志在訓練農青技術,沒考慮銷售,一心打算把收成都捐去社會團體。最後復耕者把冬瓜送到慈善機構大銀,並在 O-Farm 辦了兩場「大人 Don’t 瓜」宴,為推廣生死教育的照顧者雜誌《大人》籌款,獲得很大迴響。

「冬瓜一萬斤」發起之初便受盡行家恥笑,因為進口冬瓜十分便宜,本地冬瓜根本沒有市場競爭力,也不符合經濟效益。但葉子盛早已做好調查,一心要於第二年再試市場水溫。

葉子盛發起「冬瓜一萬斤」企畫,訓練本地農夫實作與市場銷售的經驗。

以冬瓜作為噱頭試水溫

「進口的劣質冬瓜大概 4 至 5 元一斤,較優質的約 8 至 12 元一斤。我的經驗告訴我,有機菜比常規菜賣貴一倍仍是有市場的。如果我打著『本地有機』的旗號,比常規菜賣貴少於一倍,即只貴 50% 的說,是非常有競爭力的。於是我定價 15 元一斤,想試一試市場反應,後來因緣際會就與一田超市合作了。」

復耕者成員由最初的六人慢慢增至十多人,期後加入「平原高麗菜」、以紅菜頭和甘筍為主的「吃在菜根香」和「香港有漬菜」等項目,與不同的社區小店和餐廳合作,推廣農產。所有農青除了落田耕種,建立農場基建,還得考車牌以便兼顧運輸,到各銷售點當售貨員,推銷農產。復耕者的限定農產不僅在一田超市上架,米芝蓮二星粵菜餐廳明閣也是固定合作的常客。

與商業機構合作對復耕者的象徵意義很重大,是一個信心保障。如果復耕者的產銷計畫成功,就能告訴公眾,產銷班在完全沒有政府的支援下仍能持續運作,即代表我們有市場價值。經過這幾年我已肯定無論市道環境有多差,本地有機菜仍有需求。但到今年我們已再沒人手處理那麼多項目了,只能應付日常客戶。」

留下來的復耕者

葉子盛形容復耕者現時狀態像「吊鹽水」,慶幸還有三位徒弟仍默默耕耘:營運農場的大 B,主力生產醃漬菜的 Rebecca 和種植咖啡樹並推動 Seed-to-cup 的 Mike,未至於全軍覆沒。大 B 更打算重整農地,增設基建,在附近物識農地擴大農場,增加產量。

復耕者聯盟成員:營運農場的大 B(右)、主力生產醃漬菜的 Rebecca(中)。

「我可以說復耕者的學徒制是失敗的,這個世代很難有年青人願意做學徒啦。做職業農夫能挨到 5 年已經很了不起,必須有毅力,還有一種不計較、不講理的熱情。我的學生全都很勤力,但願意多跑一步的不多,要不就是移民了,只剩他們三個留下來。」

他目前沒有長遠計畫,只求好好生活,種更好的菜,做一些令自己快樂的事。

「要我打算三年後的事情實在太長遠,或者換個形式訓練新人吧,我再沒心血授徒了,寧願多花時間陪伴兒女成長。在現今社會環境下,未來農業會如何不由我能預計,當大家都在討論移民,我能不能在有限空間下透過農業做一些有建設性、又能令自己快樂的事情呢?政府搞夜繽紛(註),不如我搞農繽紛啊,留在香港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呀。」

註|香港夜繽紛(Night Vibes Hong Kong)是香港政府於 2023 年所開展的以夜市為主題形式來振興經濟的發展計畫。

2022 年葉子盛在 O-Farm 舉辦如嘉年華般的冬日農藝祭,邀請公眾參加。農藝祭設攤位遊戲、工作坊、導賞團,還有農產試食會,宣傳農產和吃喝玩樂之餘,讓大眾多認識香港自然生態與農業。

「有幾百人來農藝祭,好開心呀,所以打算今年再辦。參加的朋友都很驚訝這是免費活動,沒有任何資助,自資舉辦。他們很想用金錢回饋,其實很難用錢衡量,開心就好,我提議不如自由捐款,支持香港永續栽培學苑。」

復耕者聯盟以冬瓜為培訓新手農夫的起點,後續加入更多農產項目。

雖然在香港有種看不到前景的無奈,但葉子盛對事業抱著積極的態度。

「我要感謝我太太 Shirley 這麼多年來陪伴我並肩作戰,毫無怨言,不然我不能挨到今天。五、六年後,我應該不是教 Permaculture(樸門永續農法),就是做農業訓練吧。我想再精進自己的農業技術呀,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哩,很多耕種方法我還未嘗試呀。」

近年大部分香港人經歷著聚散離別,為去留糾結,留下來的每天看著社會的無稽與荒謬,生活的氣壓越來越令人透不過氣。

葉子盛留守在香港這片土地,在任何天氣從不怨天尤人,對生活充滿熱情與好奇,堅信一切好壞不在環境,而在於心境,就如電影《嚦咕嚦咕新年財》中劉德華所說,無論手上的牌有多爛,最緊要人品好,把失敗轉化為養份,時機一到便盡顯所長。跟隨他的徒弟們秉承他的堅毅,種正菜、漬好物、沖靚啡。吃復耕者的菜除了讓人安心,還有一份篤定。

文章段落

撰稿 林女
責任編輯 Hsiang
攝影 Tommy Tang
首圖 Tommy Tang
推薦文章
SEE ALSO
EXPLORE ALLarrow-right-whi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