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發揚台灣醬油特色,創造無國界醬油料理。
謝宜澂(Ozzy)是土生土長的雲林西螺人,家中從爺爺那一輩開始做醬油,「長輩回憶過去濁水溪的溪水很好,適合釀造。」在他的眼裡,這個傍著濁水溪知名的農業小鎮,整個城鎮的人際網絡跟醬油都有或多或少的關聯,「不是有師徒的關係,就是有親戚的關係。」比如,謝家御鼎興醬油始於一甲子前,祖父跟知名醬油廠丸莊的師傅學習。

日曬熟成的醬油,在黑豆麴上鋪上粗鹽,靜待時間變化。
回憶起家族做醬油的回憶,謝宜澂坦言,小時候感覺做醬油就是很辛苦,甚至有一次過年年夜飯還在處理醬油,不能好好休息,以至於父母一度轉行開自助餐店。但到了他成年回家,強烈感受到不希望這個產業在手上不見,就開始了一系列的品牌轉型之路。
接班後,自然而然走向傳統品牌更新之路
「轉型是個過程。」謝宜澂分享。一開始他只是在都市的誠品書店逛街的時候,看到貨架上美麗的商品,想著:「要是我們家的產品能夠放在這樣的空間多好?」回家後,開始找設計師設計新的 Logo 與標籤,讓產品的外觀跟上內容物,看起來更具質感。
沒想到這樣的思維,打開了一條新的道路。

謝宜澂更新產品包裝,為傳統醬油帶來新氣象。
「在 2010 年前,其實市面上的台灣黑豆並不多。」台灣的糧食自給率連年不足 40%,大量原物料仰賴進口。直到在地意識的興起,才有機會一步一步做出使用台灣黑豆製作的醬油。選用在地黑豆,以及精挑細選麴菌的使用,這也是規模小才有辦法做到的細緻工夫。
御鼎興有別於其他大廠機械化製程,保留柴燒煮醬的技法,也保留日曬陶甕,「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,正是崛起的契機,更是我們要把握的機會。」目前御鼎興每個月柴燒 10 鍋醬油,約是 600 個家庭的用量,小而精,扎實踩下每一步轉型道路。
藉由腦洞大開的醬油運用,認識台灣醬油的獨特
謝宜澂過去在外頭工作擔任業務,也曾前往澳洲打工,跨國的交流經驗,讓他對於將台灣醬油用在現代無國界料理,有獨到的心法。而前往日本東京食品展以及京都醬油釀造參訪的經歷,讓他更可以定位出「台灣醬油」無法取代的特點。
日本沒有的台灣壺底油
台灣即使是傳統醬油,也跟日本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——日本多豆麥醬油,台灣傳統上認為黑豆醬油是上品;日本古法是用巨大的杉木桶來熟成,台灣卻類似黃酒製造,用大陶甕來熟成醬油。
「壺底油是台灣才有的產品。」謝宜澂解釋,壺底油顧名思義,是沉澱在缸底的醬油精華,色深赭,帶有光澤,更加鹹香濃郁,醬香與風味都是一缸中的極致。台灣採取日曬長時間發酵釀造,不攪拌,才得此珍貴壺底油。而日本做醬油的製作工序中,會攪拌醬油使桶內發酵物均質,自然沒有壺底油這樣概念的產品。
古法勾芡的米粒醬油
台灣人吃黑白切、肉粽與各式台味小吃裡不可或缺的醬油膏,是把醬油加入澱粉增稠,產生厚度,帶出更多甜度。古早的做法是把醬油跟白米同煮製成,現代大多是用加入糯米粉的方式來製作。為了呼應 60 年前阿公的作法,御鼎興保留了醬油中的完整米粒,口感顯得溫柔又甘美。

看得見米粒的米粒醬油。
謝宜澂拿這款米粒醬油,做了一道中西合併的「白菜滷」。
細心在鍋中炒香菇類,放入白菜,倒入水跟鮮奶油來燉煮。溫柔的奶汁白菜,是以米粒醬油來調味,米色的醬汁裡,醬油帶來鹹味、鮮味跟甜味。謝宜澂大膽地撒上一點西式香料「肉豆蔻」粉末來調味——增添一股胡椒、柑橘跟花香的隱約氣息。整道菜難以分類,創意無限。

用米粒醬油調味的奶汁白菜滷。
特殊的醬油:勇氣、裸醬、水果醬油
要集結眾人勇氣才會出現的醬油「勇氣」
一款名為「勇氣」的醬油容量 230 毫升,要價 780 元。「這是因為農人有勇氣用自然農法種黑豆,有人有勇氣拿這麼貴的豆子釀醬油,消費者也要有勇氣來支持。」從土地到餐桌,都要很勇敢,才會出現的極致產品。
為了對得起這個眾人的「勇氣」,它採取「二次釀」的技法,把半水式釀造(又稱溼蔭)日晒熟成一年的醬油,加入到乾式釀造二年的豆豉裡,再經半年才出缸,風味極為香醇。

使用自然農法國產黑豆的勇氣(左)、裸醬(中)與土鳳梨黑豆醬油清(右)。
高貴的裸醬
但你以為這是御鼎興最貴的產品嗎?錯了,還有「裸醬」。
裸醬是一款直面時間熟成的產品,捨棄柴燒濃縮的步驟,全憑天生地養,讓空氣抽乾水份,造就得天獨厚的醬香。一年產量僅 60-80 瓶,這款乾式壺底油,每瓶要價 2,980 元,賣給懂得發酵與時間熟成之美的老饕客人。
帶清新果香的水果醬油
最後的特殊產品是水果醬油。「土旺來黑豆醬油清」靈感來自媽媽家鄉的鳳梨豆醬,把發酵變個樣子,讓台灣酸甜芬芳的土鳳梨跟黑豆麴在缸裡釀造一年,帶有清新的果香味。這類跟酸甜芬芳的在地水果結合的還有「黃金奇異果黑豆醬油清」,清新果香讓醬油清更時髦了!
串聯生產者,把消費者拉進產地的飛雀餐桌行動
謝宜澂與弟弟謝宜哲,從 2017 年起在西螺小鎮上發起「飛雀餐桌行動」(Future Dining Table)。他們做的,不只是以醬油入菜做出美味菜色,更是以醬油與共食餐桌為媒介,串連在地生產者,邀請遠方的消費者走入產地。這樣的活動,一開辦就秒殺,當 2019 年成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,飛雀餐桌行動就成了絕佳的在地典範。
跟大家分享以下在餐桌出現過的絕妙菜色,原來醬油還能這麼用!
藍莓派:醬油藏入塔殼
日本有醬油焦糖的做法,可以淋在白玉糰子上,或是做成布丁的焦糖醬。御鼎興把醬油藏到塔殼裡,讓麵粉、奶油和醬油交織成鹹甜的麵團,烤出來有一股隱隱的焦糖香。

御鼎興用醬油為塔殼調味,烤出來有一股隱隱的焦糖香。圖片提供:飛雀餐桌行動
半熟蛋與水果沙拉:醬油是絕美醬汁
台灣醬油也很適合跟橄欖油合作,拿來調味沙拉類菜色。
酸甜感明顯的初冬橘子,來自雲林三小市集的農友,搭配鐵鍋煎炙的舞菇與番茄丁、青江菜,以鳳梨醬入鍋調味,高溫激發果香味,呼應水果滋味。
或者在三小市集販售的金石養生蛋上,刨一些帕瑪森乳酪,淋巴薩米克醋、醬油和橘子油,灑雲林月光下小麥塊點綴口感,最後刨上橘子皮和橘子果肉後即完成。這兩道蔬菜溫沙拉料理的示範,醬油是創造風味的重要角色。

在兩道蔬菜溫沙拉中,將由是創造風味的重要角色。圖片提供:飛雀餐桌行動
飛雀餐桌集結雲林物產的創造:小飛雀
飛雀餐桌不只是一個共食的餐桌、交流的場所,他們用在地食材創作共餐,打造出雲林獨一無二的社群。團隊中有人一起做過《雲林食通信》,2020 年時組成「雲林 100 種生活」團隊打造「伏流祭」,以濁水溪水浮流為名,展示「除了要生產,還要好好生活」的雲林面貌。
「饅享受」是在 2023 年新加入的飛雀夥伴。擅長麵點製作的他們,為飛雀餐桌創造了同名饅頭「小飛雀」,甜餡用上水林的地瓜和黑米,鹹點則用米粒醬油和古早味醬油調味製成的番茄杏鮑菇蔬食肉燥,可愛又好吃,也成為飛雀餐桌的熱門料理。這款可愛圓潤的鳥饅頭,更在第五屆國產雜糧創意烘焙競賽中得到優選的榮譽。

有甜鹹兩種口味的小飛雀,在飛雀餐桌深受歡迎。圖片提供:飛雀餐桌行動
飛雀餐桌行動與謝宜澂,並不是一個傳統概念上的餐廳,或是專職料理人。但是其中懷抱著對家鄉的熱愛以及對生活的創意,讓飛雀餐桌成為絕佳的載體,創造社群,展示在地食材。是所有致力打造料理社群的餐飲人們,都值得參考的好例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