結束十多年的海外闖蕩,口利福的總廚之位,好似特地為她準備的,這個不能沒有炒鑊、寫過一本香港食譜書的女生,總算在她的練功歷程中找到想要專精的科目。
廣受本地食客與外籍人士喜愛的新派粵菜餐廳口利福(Ho Lee Fook),在前任主廚 Jowett Yu 的掌舵下風光許多年,而後於 2021 年迎來一位新任主廚,既是香港餐飲圈的新面孔,更是粵菜一級戰區中少見的女性廚房主管。
口利福在她的帶領中,於 2022 年 9 月入選《香港澳門米芝蓮指南》;她本人亦在 2023 年初獲得《Tatler Dining》的年度 Local Champion 獎項。這名個頭嬌小、眼神篤定的女生,究竟什麼來頭?
ArChan Chan(陳潔盈)其實是輝煌港都拉拔大的孩子,在香港理工大學觀光管理學院修讀期間,從萬豪酒店(JW Marriot)的廚房實習開始她的廚藝生涯,隨後離鄉至澳洲、新加坡等地修業長達 14 年,練成一身武功才踏上回家的路。
不確定,所以要試試看
求學期間的 ArChan 便與同儕有些不一樣,課堂上多數女孩都對廚房裡各種熱燙的烹飪設備表現出害怕,只有她自告奮勇負責操作;觀光學院同屆的 300 多位學生裡,僅兩人選擇進酒店廚房實習,其中一個是男生,另一個就是她。
ArChan 是求學當年唯一選擇進廚房接受磨練的女學生。攝影:Tommy Tang
到萬豪酒店面試時,人資主管再三確認:「你確定要來廚房實習嗎?很辛苦喔。」ArChan 帥氣地答道:「我就是不確定,所以才要來實習呀。」
意識到自己對於商業廚房運作一無所知,ArChan 務實地經歷一輪酒店廚房各部門的洗禮,即便身陷自助餐的開生蠔地獄,一天撬開一百打的生蠔,開到雙手都無力轉動門把,也未曾澆熄她對這門職業的熱情。這下確定了,日日與鍋碗瓢盆為伍就是她想做的事。
熱愛炒鑊的女廚
在學院導師指引之下,ArChan 前往澳洲墨爾本的知名觀光食品學校 William Angliss 進修,也是在那時候,接到名廚 Andrew McConnell 來電,邀請她加入他旗下的 Cutler & Co,這份「朝九晚十二」的 Fine dining 餐廳工作,便是 ArChan 作為一位專業廚師的職涯起點。
彼時剛入行,還未確立自己的烹飪路線,只是像塊海綿般瘋狂吸收,也幸好跟到一個事業版圖不斷拓展的老闆,ArChan 身為創業部隊的成員,為 Andrew McConnell 開過各種餐廳,五年半下來,已不可同日而語。脫胎換骨的她,決定前往雪梨的韓國餐廳 Moon Park 開啟新篇章。
「當你為集團工作,你學到的是比較大規模的層面像是管理、招募和評鑑等等,學的是一個體系。但我在雪梨待的餐廳大部分是獨立經營,必須拋棄一切所學,才能去學到新的東西。這些小餐廳,幾乎什麼事情都要自己來,我會說那個衝擊是更大的。」
能讓 ArChan 心甘情願投入廚房長工時的只有炒鑊了。攝影:Tommy Tang
沒有集團的庇護,ArChan 在更為勞苦的工作模式中深刻理解一門生意要怎麼存活,亦在澳洲多元的菜系環境中逐漸辨認自己對於炒鑊的熱愛,「如果你問我,只能選一項烹飪設備,要我在廚房裡一天工作 15 小時、一週工作 6 天,能讓我如此投入的也只有炒鑊了,不知為何它就是對我充滿魅力。」
也因此當 Andrew McConnell 又將在墨爾本開設新餐廳,這回是一間名叫 Ricky & Pinky 的中餐館,去電請 ArChan 接下主廚的位置,她的第一個提問不是薪資亦非工時,而是──「那裡會用到炒鑊嗎?」
精緻中餐的核心無關擺盤美觀
Ricky & Pinky 的職務是 ArChan 首次被賦予主廚的重任,同時促使她思考如何把中餐做得摩登誘人。那時身處的國度與尚未形塑的文化自信,讓她不免需要迎合某種西方人對中菜現代化的想像,如今已然老練的廚師回望過往,看到的是自身青澀的背影。
「我們常常看年輕時做的東西,總會想說:你──為什麼──要這樣做?我開始營運 Ricky & Pinky 的時候,確實一心想著怎麼讓中菜現代化;當然現在的我會告訴當時的自己:就做你覺得正統而美味的中菜就好了!」
不過也有現在看來堪稱令人得意的點子。她以香港的生炒糯米飯為靈感,試圖把糯米做出那種軟糯帶嚼勁又有些酥脆的質地,「你不可能真的生炒它,因為會花非常久的時間」,她將煮熟的糯米飯放在托盤裡壓扁變成米餅,待冷卻後切成塊狀再翻炒,加入類似用於煲仔飯的醬料,營造甜稠的風味口感,最後灑上肉鬆,成品即是外層香脆、內裡黏軟又不失嚼感,還有令人熟悉的港式甜醬油滋味。
中菜的現代化不意味著要在形式上迎合西方審美。攝影:Tommy Tang
隨著閱歷增厚,再加上大班樓在世界舞台的成功,ArChan 看待新派中餐的心態很不同了,「你不需要改變擺盤,不用刻意讓菜色看起來很美觀。我現在仍然能把中菜做到現代化,但作法不會是把形式弄得更現代或更西餐化,而是解決問題的方式。以糯米飯這道菜來說,我怎麼縮減它的烹調時間又仍保有那些我想要的傳統味道,這才是關鍵。」
她來到口利福後,心念著要放上菜單的第一道菜,就是在風味上決勝負。
陳蒜豉油粉絲蒸蟶子皇
ArChan 向來愛吃蟶子,去了澳洲才發現這世上不是隨處都有鮮活的蟶子可吃,只能藉由每次返港探親時大吃一頓解癮。終於又回到擁有活跳跳蟶子的城市做菜,說什麼也要寫入菜單。
但是如何把一道全港海鮮酒家、粵菜餐廳都在做的「蒜蓉豉油粉絲蒸蟶子」做出自己的風格?這題不容易呢。
陳蒜豉油粉絲蒸蟶子皇。攝影:Tommy Tang
「我不想要改變它的形式,因為那是我最喜歡的吃法,但我決定要加入陳蒜豉油。這陳蒜豉油除了有一般豉油的風味,還有點醋的酸香和大蒜的發酵氣息,我覺得那微妙的酸感會更加開胃。」
自製陳蒜豉油的想法源於她在韓國餐廳的經驗,他們會提供醬油醃洋蔥(Yangpa Jangajji)給客人搭配烤肉解膩,與陳蒜豉油擁有類似的風味調性。口利福的陳蒜豉油是將蒜頭泡在醋水裡醃製一週,接著加入特鮮生抽、冰糖和醋,陳放一個月後過濾煮沸再讓它靜置發酵。
「我的終極目標是,希望你吃遍香港可能十多個地方的蒜蓉豉油粉絲蒸蟶子,你會覺得口利福的最好吃。」
小炒王
一如台灣的「客家小炒」有各家之言,「小炒王」在香港也是類似的地位,要做得出眾,顯然又是另一道難題。ArChan 首先看到的是,人們在吃小炒王這道菜時,無可避免的窘境。
「很多餐廳做小炒王,都會加入堅果像是腰果之類的。我喜歡在吃小炒王的時候,可以把所有食材都一次夾起來,但堅果通常都是會掉落在盤裡的那個元素。」所幸她頻繁走逛街市,讓她覓得一件少見的材料──花生芽,嚐來近似尋常豆芽菜卻帶有獨特的甜味,「我就想,能不能用這個花生芽取代堅果的角色?」
摘掉發芽的花生頭,只採用芽莖的部分;看上長洲的蝦乾,味道好又仍保有些許濕度;把魷魚換成更感奢華的鮑魚,蒸過切塊再炒;必備的銀魚,取經炸後灑落鋪頂的門派;其餘韭黃、酒菜和菜脯等要角皆按傳統食譜老老實實處理,最後放點辣椒油,成就一道鹹鮮甜辣、滋味層次豐富的小炒王,屬於 ArChan 的「用筷子一夾,所有食材都能吃到」的小炒王。
小炒王。攝影:Tommy Tang
無論是陳蒜豉油粉絲蒸蟶子皇或小炒王,形貌皆為傳統樣態,但在風味口感甚至是食用的體驗上積極調整,以 Fine dining 的心思與工序來烹飪中餐,又何須在呈盤時向強勢文化的美學妥協呢?
當機會來敲門
在正式踏上歸途前,ArChan 先逗留新加坡一陣。LeVeL33 這家全球地勢最高的精釀酒廠餐廳向她發出「行政總廚」一職的邀請,即便她對中菜的嚮往已從對炒鑊的熱愛中漸漸發展出來,但是那間配備精良的西餐廚房與高級總管的工作,恰好是讓她發揮澳洲十年所學之處,「有機會來敲門的時候,我都滿樂意接受的。」
ArChan 向來不會拒絕找上門的機會。攝影:Tommy Tang
澳洲十年,彷彿是另一場時程較久的「酒店各部門實習」,任何沒做過的菜系來到眼前,都投入嘗試,長期的西餐訓練是她厚實的基底,另一根支柱則是她身為香港人從小到大所培養的東方味蕾;回到香港前,她看似遲遲未決人生的烹飪路數,但正是透過這個「來者不拒」的過程,徘徊於東西之間,ArChan 才得以釐清心之所愛。
於 LeVeL33 擔任行政總廚期間,她還同時進行一項書寫香港傳統食物的計畫。墨爾本的出版社隔海邀約──「同樣的,有機會來敲門嘛」──請她撰寫 Hong Kong Local 一書,收錄六十來則食譜。人吃家鄉菜,可未必會煮,這意味著 ArChan 必須做大量功課並多方測試,才能把自己習慣的味道化為明確的烹調步驟。在主管西餐廚房時,又走一趟鑽研香港食物的旅程,無形間似乎終於為她指出未來的去向。
這或許是為什麼 ArChan 在口利福做著地道的中餐,依然能見西餐的影子。
是日魚鮮
粵菜餐廳的餐牌肯定不能少了一尾鮮美的蒸魚,魚種反映時令,烹調手法也會換季。這天採用魚頭扁平的方脷魚(Macao Sole),去除令西方食客苦惱的魚皮,宛若一大片魚菲力,接受度更高。
是日魚鮮。攝影:Tommy Tang
蒸熟的魚,放上蔥蒜絲與辣椒絲,以及特別央請供應商尋來香港少見的新鮮青花椒,熱油澆淋而下,激發這些辛香料的風味。只見 ArChan 細心舀出多餘的油脂,這才加入自家調配的蒸魚豉油,最後點綴金桔片和少許金桔汁,十足夏天感的滋味與賣相。
港式蒸魚一般不見柑橘類水果出現在盤裡,正因為 ArChan 的西餐背景令她認為在料理中增添酸味能讓菜餚的味道更加平衡,才有如此亮眼的一筆,而金桔特有的幽微苦韻以及新鮮青花椒的芬芳麻感,更讓一碟尋常的蒸魚,昇華成極具個人風格的作品。
2021 年翻新的口利福,迎接香港唯一粵菜女總廚。攝影:Tommy Tang
香港唯一粵菜女總廚
抱持著終究要返還香港的念頭,ArChan 結束十多年的海外闖蕩,口利福的總廚之位,好似特地為她準備的,這個不能沒有炒鑊、寫過一本香港食譜書的女生,總算在她的練功歷程中找到想要專精的科目。
而今一躍成為香港餐飲圈檯面上唯一的粵菜女總廚,ArChan 或許相對同業的許多女性來得幸運,但她並非沒有經歷過職場霸凌。
當在澳洲的廚房中遭遇不平等的對待,她的處置是直面惡意,「在廚房裡工作,你要不表現得很消極,就是要顯得很有侵略性,對我來說這兩者都太極端了,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如何維持堅定(Assertive)的姿態。」ArChan 理性而堅定地向不友善的同事表達她值得更多尊重,不帶情緒也毫無挑釁,對方的態度因此有所改變,「我覺得這對很多人來說,特別是女性,可能會是很受用的一個方法,如果你堅定地站在你的立場,人們是會知道的。」
ArChan 認為堅定的立場就是女性在廚房裡最有效的利器。攝影:Tommy Tang
至於對女性更具重重挑戰的中餐領域,ArChan 笑說:「我不太擔心體力的部分,畢竟奧運也有女子舉重的項目,要舉 150 公斤,炒鍋可沒那麼重啊!」事實上她不僅維持健身的習慣,還加入集團的龍舟賽隊,這讓她充滿應付廚房工時的能量。
「我並不覺得自己特別有天份,我只是感覺很幸運,能在工作上找到想做的事。如果我可以做到,你也能做到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