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英國高度還原香港茶餐廳風情與滋味:專訪倫敦 HOKO 創辦人 Nicole Ma
作者 倫敦男子日常

屬於快餐的茶餐廳食物,飄洋過海移植倫敦,為精準複製用餐體驗與味道,並昇華成異國美學,其實有諸多講究。

走到 HOKO 位於東倫敦紅磚巷(Brick Lane)的店鋪,週末有古董市集,黑膠唱盤旋轉出的聲響與餐廳的新潮氣息形成強烈對比。在茶餐廳吃一件西多士,飲下厚奶茶,這是香港生活的最佳寫照,而品牌創辦人 Nicole Ma 卻成功地將這份情懷復刻於倫敦,爲這個原本就文化大熔爐的城市,再增添一筆美食條目。

Nicole 六年前來到英國,本著希望延續以前在香港的興趣及職業,繼續在這充滿園藝及花樹的國度揮灑才華,卻在疫情爆發後,因爲看見許多赴英港人的移民潮,而決定在全職工作的空閒中,與先生一同研發出能勾起家鄉味的港式奶茶,造福飄洋過海的這群同鄉們,2021 年 HOKO 就此誕生。

研發港式奶茶是 HOKO 誕生的起點。

絲襪奶茶的各家之言

住在英國的朋友們,或許回想一下幾年前,在各大華人超市的冰櫃架上,可能都瞥見過一只只充滿設計風格的奶茶袋,斗大的白色英文,富有結構感的棱線字體,迎面鋪開的紅色包裝打開 HOKO 的知名度。

「奶茶最能代表香港歷史,我們想要學英國人喝茶,用比較容易得到的牛奶,也就是那個 Evaporated milk(淡奶),我覺得很有香港人對美食的追求及精神,運用你手邊可以接觸到的材料發展成奶茶。」

Nicole 提到,香港每一家茶餐廳都有屬於自己引以爲傲的「水吧師傅」,向心儀的茶葉批發商進貨、調配自己喜愛的配方。葉與奶的比例調和出適宜的濃度,厚厚的琥褐色奶茶攀附在杯的內緣,俗稱的「掛杯」,跟英國人泡早餐茶分兩大派一樣,香港人做奶茶也有先下奶還先下茶的派系,「我們是先下奶的,融合得更平均些」。

Evaporated milk(淡奶)是港式奶茶的精髓。
各家茶餐廳都有自己引以為傲的「水吧」。

講究的西多士美學

摩登新穎的塑袋盛裝著濃郁香醇的奶茶,港人的精神飲品開始在倫敦養出一群忠實顧客。商品擺在各地超市架上,面向客戶的是冰冷冷的包裝,於是 Nicole 與丈夫 Ryan 開始想有溫度地接近顧客,希望把自己對香港美食的熱情更直接地傳遞給對方,因此開始踏出下一步:Pop-up 擺攤。

小販立起,當然不可能只賣奶茶,於是同樣具有洋食港化的食物「西多士」成了他們的起家菜。炸得熱熱油油的厚片吐司,搭配奶油和花生醬,糖漿淋上,不僅勾起港民與英裔華人的鄉愁,也征服英國人及其他國家饕客的舌尖。

為求口感與美感,Nicole 尋遍完美製作西多士的麵包。

方方正正一塊多士,看似簡單,其實也讓 Nicole 繞來彎去花費不少心思,「我們覺得在倫敦還是挺講求美感的,拍照起來好看,口感要像香港一樣鬆鬆軟軟,卻又不能太薄。所以我們找遍和試吃了不同麵包坊的版本,最後才決定固定向一家獨立烘焙店購買,一條多士手工切成一片一片適當的厚度,炸出來才會美。」

東倫敦巷內的人情茶餐廳

走進人群、體會草根溫度,香港的庶民小吃在倫敦人眼裡是新奇美食,Nicole 與 Ryan 決定再挑戰自己,尋尋覓覓之後終於喜獲這一曾是窯烤披薩店的小巧店鋪。一進門映入眼簾的是右邊「水吧」,抬頭一看,架子上是一成排經典的「黑白淡奶杯」,後方油鍋裡滋滋作響,豬扒和椒鹽鮮魷的香氣竄入空氣。

HOKO 的廚房裡不端飄出炸物香氣。
HOKO 完整體現茶餐廳的效率出餐。

爲了體現香港茶餐廳又快又有效率的模式,店內採取直接在櫃檯旁自助點單,點完餐點後入座,簡單快速,吃飽喝足後自行離開。胡晴舫在《無名者》提到,「茶餐廳服務生拿奶茶過來時一定要重重放下的氣勢」,在 Nicole 的店裡感受不到,這點或許是因應倫敦的改良服務。HOKO 的店員多半爲香港人,與 Nicole 一樣,每一位都很樂意與客人閒聊、關心食客,在我看來,相當有人情味。

「九○年代我小時候跟著媽媽一起去的茶餐廳,對我來說那是最能反映當時的香港經濟與社會地位的象徵。」Nicole 這邊提到的,是那些茶餐廳裡所用到的塑膠餐具和瓶罐,而 HOKO 裡正也擺了這些讓人懷念的器具,有趣的是,有一些香港已經買不到了,Nicole 還得從日本特別進口。大橙色筷子搭配淺米色的 Diner 式桌面,茶餐廳風情就是如此而已。

卡式座位帶出茶餐廳風情。
Nicole 特地從日本購置具年代感的塑膠餐具與瓶罐。

透過食物說解茶餐廳的故事

仔細研究 HOKO 的菜單(或者說「餐牌」呢),豬扒飯、撈丁(出前一丁拌麵)、粟米飯、澳門式豬扒包,甚至也有英國中餐廳常見的椒鹽鮮魷豆腐等小菜。

Nicole 觀察這裡粵菜館或中餐廳的菜色,大多數都爲很經典傳統的中式菜餚、點心、燒味等等,像是香港這樣受西方料理影響而延伸出來很有港式風情的菜式,其實非常少見。「像是粟米飯、羅宋湯、瑞士雞翼、沙嗲牛肉、火腿通粉這些的,其實是茶餐廳的精神食物。」

透過食物,HOKO 儼然成為向西方人說明茶餐廳精神的教育場所。

客人們自然會對這樣的食物感到好奇,瑞士菜名與瑞士一點關係都沒有,此羅宋湯並非東歐羅宋湯的風味,奶茶好濃好濃,冰熱皆可,這些都是需要教育客人的新概念,也是文化交流的好的場域。這也是爲什麼 Nicole 身爲創辦人,卻堅持幾乎每天都在店裡工作,親自與每一桌的客人聊天,爲的就是希望傳達一則則茶餐廳菜餚背後的香港故事。

在倫敦寫自己的香港日記是個開端,當然需要一個有力的團隊一起幫忙,因此 Nicole 與 Ryan 剛開始最煩惱的就是徵才,這也是爲什麼他們很願意從零開始訓練新廚師,廚房由香港與台灣的員工組成,味蕾與美食記憶都十分相似,研發菜系跟學習新烹飪也相較外來文化的廚師能更加得心應手,而 Nicole 則負責品管及經理的角色。

倫敦 HOKO 創辦人 Nicole 與 Ryan。

「香港人就是特別難取悅,我知道他們就是最挑剔,所以如果看到那種五、六十歲的香港客人,我們特別緊張,通常都去問一下那個茶可不可以、菜行不行,因為他們就是從小吃這個。幸好目前為止他們給的評價都挺好的,也願意一來再來,挺感動的。」

談到未來的計劃,Nicole 眼神炙熱、熱情噴發,她希望持續將最地道、最有香港風味的茶餐廳餐牌持續壯大,推出更多能驚喜倫敦人、感動香港人的菜色,而未來假使有展店的機會,也不能忘卻初衷,繼續在新與舊之間碰撞,老與摩登的交融其實不僅很香港、也是最適合倫敦的美食光景。

文章段落

撰稿 倫敦男子日常
責任編輯 Hsiang
攝影 倫敦男子日常
首圖 倫敦男子日常
推薦文章
SEE ALSO
EXPLORE ALLarrow-right-whi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