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正宗跟道地,缺一不可,讓菜色更有生命力,更有文化。」
天香樓有一個流轉的身世,天香樓始於 1927 年的杭州,1950 年代來到香港,香港天香樓被美食家蔡瀾譽為「天下第一杭州菜」,自然也風靡一票饕客,於是在台北五星級的亞都麗緻大飯店也出現了天香樓餐廳,提供在台北極為難得、標榜杭州菜的美饌。
什麼是杭州菜?清雅還是重手工的教養?
一般消費者熟悉上海菜,知道上海菜有標榜「濃油赤醬」的特色,同時吸納上海周邊菜餚所長。杭州菜在主廚路凱源的眼裡,風格更標榜「清雅」,重視食材本味之鮮,是帶有文人底氣、很有「教養」的菜式。
路凱源舉例,天香樓有一道從開幕至今幾乎是桌桌必點的菜餚「龍井蝦仁」,天香樓一直是從杭州進口龍井茶,雖然台灣在地也有一些不錯的綠茶,但使用正宗的龍井茶入菜製作龍井蝦仁,這是杭州菜的堅持。龍井蝦仁的蝦仁,在台灣因為很難找到新鮮河蝦,改成使用海白蝦,海白蝦以人工用手加粗鹽搓揉,破壞表面,帶出泥腸髒污,接著洗淨用布吸乾,加入些許鹽巴搓揉帶出蝦肉的黏性,再加入蛋白,使之成為一盤口感正宗的龍井蝦仁。
天香樓的龍井蝦仁使用正宗的龍井茶入菜,為求鮮度,將河蝦改為海白蝦。圖片提供:天香樓
看似不炫技的菜餚後,都有杭州菜製作上不能減省的工序。
另一個例子是東坡肉。東坡肉也是中菜非常知名的菜色了,但天香樓至今保存選料的堅持,「一大塊五花肉送來,我們只用前面三分之二的部分,後面的油花比較亂,切起來不好看。」還有技法的堅持,「我們至今都是用瓦罐來蒸東坡肉。」
瓦罐類同土鍋,材質能透氣,蓋上鍋蓋有「蒸」的效果。天香樓將整理好的五花肉,放在瓦罐中細火蒸過,「用瓦罐在於蒸出多餘的油水,可以得到厚厚的豬油,我們都會撈掉」,路凱源強調杭州菜不是走濃油路線,如何達到「肥而不油、油而不膩」,靠的就是瓦罐的工夫。後續用紹興酒和醬油煨煮五花肉,屬於熟成入味的階段,講究的口感在前頭就已決定。
天香樓至今仍以瓦罐蒸東坡肉,達到「肥而不油、油而不膩」的效果。圖片提供:天香樓
還有一個好例子是天香樓的杭州魚圓(丸)。
魚圓是廚師進入天香樓廚房都必須學習製作的菜色,「即使現在有絞肉機,天香樓還是堅持手工操作。」絞肉機容易攪打過熱,影響口感,天香樓的廚師以手工刮草魚肉後將魚泥反覆細篩,加一點鹽,打入蛋白,創造出細膩潔白的招牌魚圓。保鮮期短,製作快不得,但這就是天香樓對於料理的堅持。
杭州魚圓必須靠廚師手工刮魚絞肉,展現天香樓對料理的堅持。圖片提供:天香樓
路凱源今年 6 月來到天香樓任職主廚的職位,接手一間從 2018 年起即摘星的中餐廳,入行以來都操持江浙菜系的路凱源還是感到戰戰兢兢——餐飲業大缺工的狀況下,每個內外場工作人員都是寶,要融入天香樓的傳統裡,還要帶領員工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從歷史傳統中品出新意,學習杭州菜
路凱源是基隆小孩,祖籍江蘇,家中經商忙碌,小孩從小就會學著自己煮飯填肚子,自然而然讀了餐飲科。高中的暑假,前《蘋果日報》美食組組長張瑀庭領著他進上海極品軒學藝,從此跟江浙菜系結下不解之緣,怎麼做,都不曾離開這個菜系,甚至曾經前往與香港天香樓有淵源的香港杭州酒家工作,至此嫻熟江南菜系。
詮釋杭州菜:正宗跟道地
饕客討論菜餚,時常有正宗跟道地的爭論,身為一個在台灣掌勺杭州菜餐廳的主廚,路凱源對此有深刻的思考。
對路凱源來說,他認為正宗是文化的事,道地則攸關風土跟技法。
路凱源研讀古籍《山家清供》後重現的菜色「山家三脆」,是一道南宋人吃的山野菜,有筍子、菌菇和枸杞菜(天香樓替換以口感同樣滑柔的川七葉)。
他舉例,杭州菜發源於內陸西湖邊,因此使用河鮮,不用海產來做魚丸,這個是歷史地理,他必須保留文化面的傳承跟精神。但時代會變化,過去沒有好的料理機具,只能全部手工製作,現在廚房設備可以便利廚師的生產工作,減少工作時間,但傳統的菜式精神還是必須保留。比如道地的杭州菜是細火慢燉、重視刀工,天香樓保留並重視這些技法特色。他也舉例,在過去的時空背景下,杭州當地可能是不吃辣的,當地市場也不會有相關食材,當然隨著時代進步,各種食材在各處都買得到,但天香樓就不會放這樣的食材到菜色裡。
「正宗跟道地,缺一不可,讓菜色更有生命力,更有文化。」
路凱源自己走訪江南、上海、杭州多次,不只去名餐廳吃,更往當地菜市場鑽,對他來說,菜市場旁的小店味道最道地,多吃能夠有感悟,非常重要。
學習杭州菜,廚師也得閱讀古籍
天香樓致力於創造連結文化的餐飲體驗,「在這邊工作最大的挑戰,是要讀很多書。」亞都麗緻的資深經理李明穎分享。《宋宴》、《東京夢華錄》、《山家清供》、《夢梁錄》等各種飲食歷史書籍以及古籍,她與主廚都能信手捻來。
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富裕精緻文化的高峰,天香樓的料理與體驗設計,是奠基在這些豐厚的文化遺產之上,甚至在 2022 年舉辦過期間限定的「宋宴」菜單,融合宋代文人四藝:插花、點茶、焚香、掛畫創造儀式感,得到許多好評。路凱源分享,身為天香樓主廚,他對自己的期許是「看見傳統,遇見未來」,菜色除了好吃,還要有文明的底蘊,掌握經典,但在呈現上賦予新意。
路凱源的身後,是書法大師董陽孜的墨寶。
今年天香樓的蟹宴,就融入了這樣的巧思。比如「蟹粉蝦仁黃金盒」,起點是杭州菜蟹粉蝦仁,路凱源設計了用香酥的鮮奶吐司承裝,可以蘸蟹粉來食用,有台味小吃棺材板的既視感。吐司來自亞都麗緻自家產品,這樣的新食感很對年輕族群的胃口。
一道來自宋宴的老菜「蟹釀橙」,源自宋代人因為螃蟹與橙子在同一個季節成熟豐美,會搭配食用。路凱源選用了嬌小的砂糖橘來裝花雕酒料理的蟹肉,伴隨柑橘芬芳,精緻呈現,「吃起來有西餐 Amuse bouche(西餐前菜精緻小點)的感覺。」李明穎形容。
呈現方式有西餐 Amuse bouche 趣味的蟹釀橙。
天香樓在台北的中餐廳裡,亦是極早就配有「侍茶師」職位的餐廳。餐廳備有 6 大茶類:綠茶、白茶、黃茶、青茶、紅茶及黑茶,台灣茶占 8 成。侍茶師會根據菜餚提供不同發酵程度、不同溫度的飲品搭餐建議。比如招牌的龍井蝦仁,可以搭配清香的文山包種,主菜吃到花膠鮑魚會搭配重發酵的茶款,收尾甜點則會選擇菊花枸杞或是果香茶款,來搭配桂花釀藕或豆沙鍋餅等菜色,讓茶與餐相得益彰。
蟹粉蝦仁黃金盒,搭配解膩的清香茶款。
編輯特寫
路凱源說自己是「在家也會做飯的那種廚師」,可見料理帶給他多大的樂趣。
言談中總是笑嘻嘻的他,對於出餐做菜有堅持,即便是在家做飯,他也會等擺盤整齊後才開動,絕對不會有下班將就拿著鍋子吃麵的情形。在食材中,他最喜歡黃魚跟海參。喜歡黃魚,是因為黃魚口感軟嫩,料理手法多元,可以乾煎、燒雪菜、加年糕、拿來醃燻,怎麼做怎麼好吃,他認為很少魚像黃魚一樣可以有那麼多做法。喜歡海參,是因為海參本無味,燒海參很考驗技術,才能夠成功地把醬汁、湯頭巴在滑溜的海參身上,料理起來很有成就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