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所未見的創世紀餐會──法式大班樓在台灣
作者 章凱閎

le beaujour 芃卓法式餐廳遇上香港大班樓,初秋的 10 月,陳嵐舒與葉一南共同改寫中西菜式融合的新標竿。

一場空前未有的餐飲盛宴──曾獲亞洲 50 最佳餐廳之首的香港大班樓,今年 10 月首度來台客座,搭擋 le beaujour 芃卓法式餐廳廚藝總監、也是亞洲最佳女主廚的陳嵐舒。

這項組合本身就存在太多亮點與火花。大班樓創辦人葉一南與陳嵐舒,是香港與台灣,男廚與女廚,更各自代表了中菜之巔的粵菜與西餐之首的法菜。

如此對比的雙廚拍檔,合作同一套菜單,挑戰料理的技藝與默契。但僅此一晚、限量約 50 席次的四手餐會,卻深獲食評讚譽,飲食作家蔡珠兒形容,那是一場「創世紀」,甚至改寫她心目中,中西菜式融合的新標竿。

大班樓創辦人葉一南(左二)與亞洲最佳女主廚陳嵐舒(右四)帶領 le beaujour 芃卓團隊。

究竟,這張菜單開出什麼菜色?又藏有哪些細節?名廚 MINGCHU 訪問了葉一南與陳嵐舒,揭開此次客座餐會的幕後故事。

融合得像是本來就存在

一般來說,在客座餐會上,餐廳都會端出各自的招牌菜,但這一次,大班樓與 le beaujour 芃卓選擇從頭設計一套全新菜單。陳嵐舒回憶,葉一南開宗明義:「就是要法式!要給人完全不一樣的大班樓。」

即便是大班樓家喻戶曉的名菜:炭火厚切叉燒、雞油花雕蒸花蟹、煙燻七味黑鵝等,也要做出「法國的樣子」。葉一南補充,法式之外,滋味更要高度融合,「融合到不著痕跡,連來的賓客吃了都會覺得,這就是一間餐廳本來就存在的料理。」

融合到不著痕跡是餐會最高宗旨,此為角蝦佐陳年鹹檸檬奶油。

今年台灣唯一入選亞洲 50 最佳餐廳的 MUME 創辦人兼主廚林泉說,葉一南給自己極高難度的標準與挑戰。融合菜(Fusion cuisine)要做到渾然天成,絕不只是替中菜換個擺盤,加個松露、魚子醬等,而必須對兩種菜系的文化有很深的了解──這正是兩人的強項。

林泉說,葉一南用一生去中國各地遊歷,了解中菜的歷史演進,「他對粵菜的理解,即便是全中國也沒幾個人能與他匹敵。」陳嵐舒則是完美的搭檔,她對法式料理有紮實的認識,且本身是華人,如此血液與人生的體驗,令兩人有辦法去創作具有深度、真正的 Fusion。

兼顧菜系本質,唯有美味才能成立

然而,中菜與法菜,是截然不同的料理體系,中菜講求融匯一體,法餐講究解構重組,「有過四手經驗的人就知道,兩者的轉譯,過程的折磨與準備,有多少細節處要克服。」蔡珠兒說。

融合兩種菜系,有諸多細節講究;此為魚米粥野生小蝦、蝦籽薄脆。

例如溫度,中菜重視熱氣奔騰的溫度,一鍋大菜盛入大盤即要火速上桌;但若調整成位上的法菜,光是後台分菜就已溫度盡失。如何兼顧兩個菜式的本質?牽動廚房的運轉邏輯。

葉一南也提了一個妙喻,第一天進廚房,「陳嵐舒就問我,你的份量呢?中菜沒有份量的,鹽啊,糖啊,油啊,溫度啊,都是大概的。憑感覺,憑經驗,連調味的份量都是我們的挑戰。」

為了與陳嵐舒溝通磨合,過去半年來,葉一南往返港台四次,兩人對焦菜單概念、試做菜色,更是培養團隊默契。此外,他也探查台灣在地食材,如豬肉、花蟹、鵝等,「能用台灣的,就用台灣。」

如何將大班樓的炭火第一刀叉燒改為西式版本?

陳嵐舒以一道叉燒創作為例,「大班樓原版的叉燒,從選的部位、燒的醬汁、火的滋味,那是我此生吃過最好吃的豬肉料理,沒有之一。但問題是怎麼放在芃卓的餐桌上?它已是自成一格的完美,我做什麼都無法為它加分。最後,我們決定,放下『叉燒』的概念,把這一塊肉放入另一道菜──威靈頓牛排(Beef wellington),用酥皮、慕斯內餡,把叉燒換一個法式的樣子。

為了在台複製大班樓的炭火厚切叉燒,大班樓師傅甚至錄製影片,教台灣肉販如何取下「第一刀」(豬頸下方向天的部位,未經分層、分切,令豬的油層與肉塊集於一體的上肉)。

一切精打細算,目的只有一個──讓菜夠好吃。葉一南直言,很多人覺得中西餐難以融合,說穿了就是成果不美味,「好吃,就意味它融合了。再多技法相乘,唯有美味,才能成立。」

法式大班樓的技法三層次

本次 le beaujour 芃卓與大班樓客座餐會,涵括 3 道開胃小點,共計端出 13 道創作料理,並以大班樓的招牌菜為主旋律,改由法式技法詮釋或變奏。

蔡珠兒評析這套菜單,依照菜色創作的難度,分為三個等級。

第一等級為「直譯」,也就是在中菜西製的過程中,使用相同的元素去對應,僅單純轉換其菜式語言,例如這道「雞油花雕蒸花蟹」,雖把合菜轉化為位上菜,但該有的食材一項也沒少,唯大班樓原版的「陳村粉」在客座餐會中置換為「花枝細粉」(Squid cappellini)。

雞油花雕蒸花蟹,花枝細粉。

蔡珠兒說,陳村粉本身口感滑溜細嫩,最重要的是能吸收其他食材的豐美湯汁;花枝細粉以花枝漿與地瓜粉製成,帶有相似彈性,儘管吸收力不若陳村粉,團隊卻想到以花枝本身的海味來模仿,設計精良。

「這道菜是最令我激動的一道,吃的時候簡直就快哭出來,因為完全是當年在香港大班樓嚐到的味道。」雖然說「直譯」看似難度較低,但其料理手法的轉換仍講求精準、忠於原著,其他如「角蝦佐陳年鹹檸檬奶油/橙花茴香」、「樟木煙燻鵝/肥肝威士忌醬汁/油淋野菜」、「陳皮紅豆雪糕」,都屬此類。

第二個等級是以西式技法,來包裝中式的食材,例如「炭火厚切叉燒酥」,是用法式威靈頓的邏輯來詮釋大班樓的第一刀叉燒,用其替代牛肉或和羊等西式食材,「叉燒,成為經典法菜裡的『外來語』。」

酥皮濃鮑魚湯。

第三等級則是徹底的翻轉,就像是開創了一種全新的語言,範例就是全場討論度最高的一道「酥皮濃鮑魚湯」。

這道鮑魚湯初上桌時,表面的酥皮是一張「法式的偽裝」,掀蓋後,下方則是用一百顆鮑魚打成泥、再過篩而成的濃縮鮑湯。

蔡珠兒說,這道菜在概念上是中西融合,一來鮑魚是中菜向來尊崇的食材,二來酥皮濃湯也是西餐的經典象徵;但令人驚豔的是,其製程卻完全脫離了中菜或法菜的技法。這道濃鮑魚湯鮮味滿載,卻又質地輕盈,帶有空氣感,顛覆了食客對鮑魚的既定記憶。

主輔明確是成功聯手的關鍵

「這或許是過去幾年來,我吃過的中西聯手餐會中,最精彩的一場。」蔡珠兒讚嘆,葉一南與陳嵐舒的四手創作,不僅展現雙廚高水準的合作默契,更擴充了她對料理的認知與想像。

高度融合的關鍵,或許與兩人的主輔定位有關。四手餐會,強強聯名的本質,往往導致兩位主廚的相互較勁,反而失去了一套菜單的起承轉合與核心概念。

主輔分工明確是這場餐會成功的關鍵。

蔡珠兒說,葉一南與陳嵐舒的主輔分工明確,菜單以大班樓的名菜為主場,風味卻由 le beaujour 芃卓賦予法式的神髓,甚至何信緯(Thomas Ho)的餐酒搭配也是完美助攻。彼此各司其職,不爭鋒頭,才可能共創這場完成度極高的美食盛宴。

若以一句話,來定調中西融合的秘訣,那或許就是──讓美味作主。正如葉一南所提示,「只要好吃,就意味它融合了。」活用中菜與法菜的技藝與智慧,激盪出更前衛與創新的美味境界,這才是無關菜系,每位料理人共同的追求與初心。

文章段落

撰稿 章凱閎
責任編輯 Hsiang
首圖 le beaujour 芃卓
圖片提供 le beaujour 芃卓
推薦文章
SEE ALSO
EXPLORE ALLarrow-right-whi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