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客家人其實就像吉普賽人,從廣東開始,走到全世界,也在不同的居住地上長出截然不同的飲食文化。」
客家,之於台灣或許是相對小眾的世界;但之於世界,卻是一個多元且龐大的文化圈。「我想用料理去帶大家看看世界的客家。」今年入選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的「季風 Monsoon」主廚廖永勛說道。
出生於苗栗客庄的他,曾探訪亞洲各地的客家庄,從中看見客家飲食的多樣性,「客家人其實就像吉普賽人,從廣東開始,走到全世界,也在不同的居住地上長出截然不同的飲食文化。」
以台灣為例,客家人因遷徙至淺山地帶,料理使用大量山產,再加上資源取得不便,形成各式保存食材的技術與烹調手法;同理,其他地區的客庄也會因其地理與人文因素,衍生出獨一無二的客家飲食。
廖永勛即以「世界的客家」為題,將台灣客家料理放在世界的版圖上,以更宏觀的視角,重新述說客家菜的故事。
季風 Monsoon 主廚廖永勛本季推出「世界的客家」菜單。
來自海洋的警告
2020 年成立的「季風 Monsoon」以創新客家菜為主軸,2 年前改為全蔬食料理,開拓「新客家料理」的可能性。
本季「世界的客家」菜單即涵括兩個層次:一是解構台灣與其他地區的客家菜餚,再重新重組;二是以台灣客家料理元素,詮釋時下重要的世界議題。
例如第一道菜「水梨|杏鮑菇|桂花」,我在侍者引導下拾起桌上的龍螺,靠近耳邊傳來的海風之聲,預示了這道菜的寓意。
廖永勛回憶,兩年前,他在澎湖與一群漁民出海,拉網時,漁網又沉又重,以為自己捕到大魚;沒想到,浮出海面盡是一堆海廢垃圾,「海洋浩劫眼睜睜在面前上演。」這段經歷也令他決心投入全蔬食料理的創作。
「水梨|杏鮑菇|桂花」。
切成細丁的水梨排列組合在透明的培養皿中,像是來自未來的食物。他說,煎過的杏鮑菇口感近似干貝,以相對永續的食材,取代海鮮;調味上則拆解客家桔醬,以水梨、百香果、鳳梨、桂花、柚子鹽與些許花椒,點綴萬壽菊葉子,層次堆疊卻又令人熟悉。
來自各地客家菜的靈感
第二道「紅蘿蔔|蘿蔔乾|金針花」則是一杯看似是茶,實為湯品的蔬菜清湯。
廖永勛曾在客家電視台節目《我把旅行變成一道菜》中,與劇組造訪亞洲各地,例如泰國、馬來西亞的客家聚落,採集不同的飲食文化與故事。在泰國清邁的客庄時,他發現當地的客家餐館,無論是賣米粉、粄條或是燒烤,一率都會附上一碗清湯佐餐。
「紅蘿蔔|蘿蔔乾|金針花」。
「通常蔬食套餐的湯品,料理人會傾向端出濃湯,呈現蔬菜的濃郁與份量感;相對之下,季風要如何在清湯中,做出不輸肉湯的豐富滋味?這是我給自己的挑戰。」他說。
他把泰國客庄常見的一品清湯,結合東方美人茶「沖泡」與「回甘」的特點,將新鮮蔬果燉煮的高湯,沖浸多種乾貨,如蘿蔔乾、筍乾、高麗菜乾、椴木香菇、昆布等,以其自然的鹽味,賦予鮮味與鹹度;湯品另加入老薑、炙燒過的紅椒,添上些許辛香,最後放上幾朵龍眼木柴燒的金針花,喝來竟有一抹柴魚的風味。
另一道跨越國界的客家料理,則是「季風 Monsoon」的招牌菜色「湯圓的自由式」。
原來,廖永勛的合夥人韓秀光(Phil),其母親是馬來西亞客家人,「他剛來台灣時,第一次吃到鹹湯圓,臉上充滿困惑,不解為什麼湯圓要做成鹹的?」廖永勛回憶。
但韓秀光告訴他,馬來西亞客家人雖然不吃鹹湯圓,當地卻有一種傳統食物叫「算盤子」,是把芋頭與木薯粉拌和之後,捏成一顆顆錢幣形狀,乾炒成盤。廖永勛便把台灣客家的鹹湯圓,融合馬來西亞客家的算盤子,成就這道菜餚。
「湯圓的自由式」。
湯圓的食材依照時令有別,例如此時正逢秋末初冬,他便用當季的南瓜與糯米製成南瓜湯圓;調味也不馬虎,選用了七種不同的菇類,在這道蔬食鹹湯圓中,賦予類似於肉的鮮味與口感,兼具美味與創新。
來自戰爭的沉痛
另一道別具深意的料理,是以客家菜包為原型的「梅乾菜|馬鈴薯|高麗菜」。藉由這道菜,廖永勛詮釋了鮮少料理人願意觸及的題材:戰爭。
「梅乾菜|馬鈴薯|高麗菜」。
首先,侍者拿來一個透明的瓶子,拔起橡膠蓋後,橡木煙霧四溢。廖永勛說,橡木是烏克蘭最主要的經濟木種;接著,主菜以炙燒高麗菜包裹的,則是烏克蘭重要的糧食作物馬鈴薯,與廖永勛母親自製梅乾菜烹調而成的薯泥。
「在台灣的我們,可能會認為戰爭與自己無關;其實,戰爭不只影響當地人的生存,也會影響全球糧食的供應。」他說。
這道料理以橡木煙燻瓶建構風味與概念。
有來自俄羅斯的客人,因這道菜想起回不去的家鄉;也有香港人,在打開煙霧瓶時,想起香港雨傘革命,在路上被投擲催淚彈,「那個煙硝味,讓他想起為什麼自己移民來台灣,想起從前的香港已經不是現在的香港了。」他說。
甜點「杏仁|腰果|紅棗」,則是回歸料理本質的作品。
廖永勛說,在實踐全蔬食飲食之前,他非常喜歡起司,也一直思考能取而代之的食材──腰果、檸檬、椰子油,是他的答案。
「杏仁|腰果|紅棗」。
他將腰果浸泡一天軟化後,透過機器打碎、糊化,再混合特定比例的檸檬、些許椰子油,模擬出乳酪蛋糕的質地;下方的脆餅則是以龍眼乾、紅棗、黑棗、杏仁與有機龍舌蘭糖漿調製而成,上頭擺些烤乾的紅棗,佐以桑椹果醬,「就是我認為自然、原始,且依然好吃的甜點。」
來自心裡的話
廖永勛說,全蔬食料理最大的樂趣,就是以截然不同的食材組合,滿足客人的感官,召喚他們腦海中的飲食記憶,「一種我好像吃過,卻又形容不出哪裡不一樣的趣味性。」
季風 Monsoon 主廚廖永勛(左)與合夥人韓秀光(右)。
在「世界的客家」套餐中,我看不見高貴稀珍的食材,卻嚐見一位料理人對於其身處的世界,一段更深刻的思考。「我希望客人在兩小時的體驗後,不只在乎自己吃的是不是多昂貴的食材,而是能對周遭的事物有了新的看法。我想,會不會這樣的吃飯,能更有意義?」
「這個世代不缺更多的和牛、更多的龍蝦,我們需要的是更多人勇敢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。」而這張菜單,正是廖永勛給世界的宣言。